关灯
护眼
字体:

六魏收魏书的历史地位(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12]范晔:《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3页。

[113]范晔:《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19页。

[114]范晔:《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19页。

[115]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09页。

[116]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10页。

[117]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37页。

[118]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85~2189页。

[119]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八“党锢传总叙”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1页。

[120]范晔:《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6页。

[121]萧子显:《南齐书》卷一《高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页。

[122]姚思廉:《梁书》卷一《武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页。

[123]姚思廉:《陈书》卷一《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2页。

[124]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

[125]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8页。

[126]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后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93页。

[127]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1页。

[128]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9页。

[129]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页。

[130]刘熙载:《艺概》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页。

[131]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5页。

[132]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14页。

[133]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胡二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44页。

[134]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83页。

[135]常璩:《华阳国志》卷十《后贤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849页。

[136]叶適:《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八《蜀志》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5页。

[137]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咸丰己未二月初三日,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917页。

[138]陈寿:《三国志》点校本《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页。

[139]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陈寿传》,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849页。

[140]沈约:《宋书》卷六十《裴松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01页。

[141]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

[142]均见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史部正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5页。

[14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5页。

[144]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刘二牧传》及有关裴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65、867、870页。

[145]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页。

[146]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先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1页。

[147]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页。

[148]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6~217页。

[149]陈寿:《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87页。

[150]陈寿:《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3页。

[151]陈寿:《三国志》卷二十《魏书·武文世王公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9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