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史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02(第3页)
[2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页。
[29]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44页。
[30]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31]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古·秦废封建》,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4页。
[32]以上见章士钊:《柳文指要》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83~118页。
[33]见《柳河东集》卷四十四、四十五,是为《非国语》上、下篇,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45、769页,下引《非国语》,不另注。
[34]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8页。
[35]如《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春秋类》著录《春秋外传国语》注本5种,注者为贾逵、虞翻、韦昭、孔晁、唐固,以及王肃《春秋外传章句》1种;《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春秋类》首录左丘明《春秋外传国语》。
[36]以上所引均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6~509页。
[37]侯外庐:《柳宗元哲学选集》序,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年,第4~5页。
[38]事见《国语》卷十二《晋语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23页。
[39]以上见《国语》卷三《周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1~103页。
[40]事见《国语》卷三《周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4~148页。
[42]事见《国语》卷三《周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9~90页。
[43]事见《国语》卷九《晋语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5~329页。
[44]事见《国语》卷十《晋语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71页。
[45]事见《国语》卷十《晋语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81页。
[46]事见《国语》卷十五《晋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89~490页。
[47]按:董安于有“不如亡”之语,意谓“不如无”;宗元释“亡”为“遁逃”,似误。
[48]见《国语》卷九《晋语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6~317页。
[49]见《国语》卷十《晋语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38~339页。
[50]《国语》卷十四《晋语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53页。韦注:叔鱼后为赞理,受雍子女而抑邢侯,邢侯杀之。食我既长,党于祁盈,盈获罪,晋杀盈及食我,遂灭祁氏、羊舌氏,在鲁昭二十八年。
[51]参见《非国语》的《韩宣子忧贫》《料民》《长鱼矫》《荀息》等篇。
[52]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修前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92页。
[53]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一·春秋类》著录:“叶真《是国语》七卷。”
[54]苏轼:《东坡续集》卷五《与江惇礼秀才》,见重刊明成化本,第38页。
[55]宋濂:《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附《虞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82页。
[56]参见韩愈:《韩昌黎全集》外集卷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486页。
[57]参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8页,以下不一一出注。
[58]参见章士钊:《柳文指要》下《通要之部》卷一“柳志·大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290页。
[59]参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0页。
[60]参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10页。
[61]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段秀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61页。文中所引柳宗元评段秀实语,出自柳宗元:《上史馆书》,见《柳河东集》卷八,然文字稍有变动。
[62]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25页。
[6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见《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