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1(第3页)
[3]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6页。以下所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
[4]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22页。
[5]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五《经籍》,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43页。
[6]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8页。
[7]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5页。
[8]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9]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二《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10]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11]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据《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在文字上作了几处订正;又见《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
[12]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六《太宗诸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49页。
[13]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作雍州刺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3页。
[14]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15]据《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新唐书·艺文志》著录18人中有赵弘智而无卢承基。
[16]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3页。
[17]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64年铅印本,第79页。
[18]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4页。
[19]以上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36页。
[20]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四《崔仁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20页。
[21]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69页。
[22]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三十八《柳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681页。
[23]魏徵等:《隋书》卷四十九《牛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7页。
[24]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65~366页。
[25]赵翼:《陔余丛考》卷七“周书”条,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42页。
[26]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272页。按:《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四《史论一》载,《周书·八柱国传·论》系魏徵所撰;而《旧唐书·魏徵传》只记魏徵撰《隋书》序、论及梁、陈、齐三书总论,未记其撰《周书》史论事。
[27]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69页。
[28]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51页。
[29]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3页。《旧唐书》卷七十三记令狐德棻任礼部侍郎事在贞观六年(632年),与此稍有出入。
[30]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93页。
[31]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73页。
[32]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93页。
[33]参见陈光崇:《唐实录纂修考》,载《辽宁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34]参见彭定求:《全唐诗》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49~450页。
[35]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