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晚唐史学的特点与成就(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晚唐时期的史学在编年体史书的编撰上、民族史的撰述上和历史琐闻笔记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两宋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于此亦可窥见唐、宋史学间的历史联系。

[1]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七《国史部·采撰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89页。

[2]参见董诰等:《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文末尚有“自古及今,可胜数乎!”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30页。

[3]参见刘知幾:《史通》卷七《直书》,浦起龙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2页。

[4]参见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刑法八·舞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415~4417页。

[5]王溥等:《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0、662页。

[6]王溥等:《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2页。按:原文“开元”当是“开成”之误。

[7]王溥等:《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92页。

[8]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元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36页。

[9]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

[10]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韩昌黎全集》卷三十八,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449页。

[11]参见本书《韩愈与〈顺宗实录〉》《关于〈顺宗实录〉的几个问题》二文。

[12]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路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92页。

[13]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11页。

[14]以上均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路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93页。

[15]以上均见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86~6687页。

[16]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8页;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88页。

[17]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08页。

[18]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88、589页。

[19]陈光崇:《中国史学史论丛》,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20]傅璇琮:《李德裕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50、392页。

[21]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九《国史部·论议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716页。《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记于会昌三年十月,误。

[23]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0页。

[24]刘知幾:《史通》卷十《忤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0页。

[2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王彦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5页。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

[26]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修史官》,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02页。

[27]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按:“大和六年”,误为“元年”,今改。又《唐文拾遗》卷三十九误为卷五百五十五。

[28]《续唐历》的卷帙,《唐会要》卷六十三、《旧唐书·崔龟从传》均作30卷,而《旧唐书·宣宗纪》《新唐书·艺文志二》则作22卷。

[29]参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柳登传》附《柳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30页。

[3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上《编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9页。

[31]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钟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486页。

[32]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四十一《钟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46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