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史学发展的几种趋势1(第3页)
[15]乾隆:《重刻通典序》,见杜佑:《通典》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13页。
[1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17]参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以及卷六《河南道二》叙其上限、卷二十二《山南道三》记其下限,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55、557页。
[18]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2页。
[19]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20]姚思廉:《陈书》卷三十《陆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98页。
[21]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22]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正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7页。
[2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二《萧颖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8页。
[24]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85页。
[25]李翰:《通典》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26]高似孙:《史略》卷四“高峻小史”条,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0页。
[27]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
[28]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29]白居易:《授沈传师左拾遗、史馆修撰制》,见《白居易集》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39页。
[30]李翱:《论事疏表》,见董诰:《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00页。
[31]杜佑:《进〈理道要诀〉表》,见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970~971页。
[3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七《学校部·撰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8页。
[33]萧颖士:《赠韦司业书》,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494页。
[34]董诰等:《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55页。
[35]参见瞿林东:《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载《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
[36]马端临:《文献通考》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2页。
[37]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十九》“《南史》《北史》”条,郑樵引司马光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582页。
[38]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9页。
[39]高似孙辑:《史略》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0页。
[40]参见叶德辉:《通历》排印本题记,叶氏梦篆楼1915年排印本,参见周征松《通历》点校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3~285页。
[41]引自《通历》书首,见叶氏梦篆楼1915年排印本,参见周征松《通历》点校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1~282页。
[42]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见《韩昌黎全集》外集卷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486~487页。
[43]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8页。
[44]董诰等:《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00页。
[45]董诰等:《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10~6411页。
[46]董诰等:《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