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 中华民族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论纲43402(第4页)
[269]《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9页。
[270]刘勰:《文心雕龙》第十六《史传》,周振甫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2页。
[27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三十八《柳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681页。
[272]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06页。
[273]吴缜:《新唐书纠谬》卷首《新唐书纠谬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274]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275]瞿林东:《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载《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后收录于瞿林东:《中国史学散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8~111页。
[276]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876页。
[27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首《新注〈资治通鉴〉序》,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页。
[27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页。
[279]杜佑:《通典》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28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0页。
[28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28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页。
[283]参见瞿林东:《论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284]杜佑:《通典》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28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286]谈迁:《国榷·义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8页。
[287]白寿彝:《漫谈史学传统三事》,《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91页。
[288]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289]参见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8~85页。
[290]参见施丁:《试论我国史学的传统问题》,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许凌云:《漫谈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陶懋炳:《我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载《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等等。
[29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页。
[292]本文原载《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293]以上分别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9、353、356~357页。
[294]《论语》第二《为政》,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2页。
[29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3320页。
[296]以上均见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8~909页;南朝刘宋王俭曾撰目录书《七志》,南朝萧梁阮孝绪曾撰目录书《七录》,故文中格外强调予以参考。
[297]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298]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7页。
[299]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0页。
[300]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42页。
[301]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小学类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9页。
[302]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8页。
[303]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304]《隋书》卷二十七《百官志中》记中书省、秘书省原先的职责是:“中书省,管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秘书省,典司经籍。”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54页。
[305]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九“史馆”条,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1页。
[306]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史官》,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67~5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