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史学 中华民族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论纲434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31]苏轼:《东坡志林》卷五“秦废封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3页。

[232]以上所引均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0~1115页。

[233]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页。

[234]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孟子·离娄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1页。

[235]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36]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光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157页。

[237]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23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页。

[239]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4页。

[240]本文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241]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242]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24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244]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45]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叙》,见《通鉴纪事本末》书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页。

[246]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247]邱汉生:《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特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76页。

[248]《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20页。

[249]《国语》卷十六《郑语》,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07、523页。

[250]《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57、661页。

[25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25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253]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25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0页。

[255]《春秋左传正义》卷一《序》,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256]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257]杜佑:《进〈通典〉表》,见《通典》书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25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259]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60]本文原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61]白寿彝:《谈史学遗产》,《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6页。

[262]白寿彝:《漫谈史学传统三事》,《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87页。

[263]具体情况可参见乔治忠、姜胜利:《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8~39页。

[264]瞿林东:《传统史学和史学传统》,载《光明日报》,1987年4月22日。

[265]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266]瞿林东:《史学传统与人文精神》,载《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

[267]瞿林东:《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68]《左传·宣公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3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