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史学 中华民族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论纲43402(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07]据《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记,它们是:1。祥瑞。礼部每季具录送。2。天文祥异。太史每季并所占候祥验同报。3。蕃国朝贡。每使至,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4。蕃夷入寇及来降。表状,中书录状报;露布,兵部录报;军还日,军将具录陷破城堡、伤杀吏人、掠虏畜产,并报。5。变改音律,及新造曲调。太常寺具所由及乐词报。6。州县废置,及孝义旌表。户部有即报。7。法令变改,断狱新议。刑部有即报。8。有年及饥,并水旱虫霜风雹,及地震、流水泛溢。户部及州县,每有即勘其年、月、日,及赈贷存恤同报。9。诸色封建。司府勘报;袭封者不在报限。10。京诸司长官及刺史都督都护、行军大总管、副总管除授。并录制词,文官吏部送,武官兵部送。11。刺史、县令善政异迹。有灼然者,本州录附考使送。12。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州县有此色,不限官品,勘知的实,每年录附考使送。13。京诸司长官薨卒。本司责由历状迹送。14。刺史都督都护及行军副大总管以下薨。本州本军责由历状,附便使送。15。公主百官定谥。考绩录行状、谥议同送。16。诸王来朝。宗正寺勘报。凡“已上事,并依本条所由,有即勘报史馆,修入国史。如史官访知事由,堪入史者,虽不与前件色同,亦任直牒案;承牒之处,即依状勘,并限一月内报。”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5~1286页。

[308]刘知幾:《史通》卷二十《忤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4~559页。

[309]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3~305页。

[310]脱脱等:《辽史》卷四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76、781页。

[311]脱脱等:《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8、1245页。

[312]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189~2190页。

[313]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86页。

[314]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10~3313页。

[315]乔治忠:《清朝官方史学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316]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页。

[317]如荀悦、袁宏、裴松之、范晔、萧子显、李百药、杜佑、王溥、刘攽、刘恕、郑樵、胡三省、马端临、王圻、王世贞、李贽、陈邦瞻、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谈迁、马骕、谷应泰、全祖望、章学诚、崔述等,皆非史官出身。

[318]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悦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2页。

[319]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裴松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63页。

[320]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史部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2页。

[321]刘知幾:《史通》卷十《辨职》,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3~264页。

[322]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3页。

[32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0页。

[324]《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32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吴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29页。

[32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宣宗大中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32页。

[327]司马光:《稽古录》卷十六《历年图序》,王亦令点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第652~653页。

[328]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0页。

[329]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廉耻”、“宋世风俗”条,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58~763、772~773页。

[330]近人金毓黻指出:“往代官修、私修之史,非有犁然可分之界限,例如沈约《宋书》、姚思廉《梁》《陈》二书、李百药《北齐书》,虽奉时君之命,名为官修,实为自创义例,成于一手,无异于私修诸史,是其证也。唐宋以后,亦多是例,宋司马光承英宗之命而修《通鉴》,有刘攽、刘恕、范祖禹诸贤为之佐,又得以书局自随,及书成,神宗又为之命名制序,不可不谓之官修矣。然考修是书时,凡属宏纲细目,悉由光一手草创,无异自撰一史。同修诸氏,虽各分撰一部,用力甚勤,然仅属初稿,为编订比辑之助,最后勒定,仍属之光。昔者孔子修史,亦极惨淡经营之功,故曰,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以后例前,正可借喻。故是书为马、班二氏以后仅见之作,非沈、姚、李三氏所可比拟,亦以其准于私史故也。”(参见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71页)

[331]本文原载《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32]《尚书·盘庚》,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页。

[333]《尚书·牧誓》,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2页。

[334]《尚书·大诰》《尚书·康诰》,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8、150页。

[335]《左传·昭公十八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5页。

[336]《战国策》附录《刘向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98页。

[337]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4、2125页。

[338]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六《天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5~287页;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五《天论》上中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1~55页。

[339]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340]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6~1327页。

[341]《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20页。

[342]《周易·系辞下》,《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6~85页。

[343]《周易·系辞上》,《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82页。

[344]《周易·系辞下》,《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5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