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什三之一03(第2页)
鎬京辟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叶蒲北反。皇王烝哉!
賦也。鎬京,武王所營也,在豐水東,去豐邑二十五里。張子曰:「周家自后稷居邰,公劉居豳,太王邑岐,而文王則遷于豐,至武王又居于鎬。愚按:先儒謂岐在邰西北無百里,邠在岐西北四百餘里,豐在岐山東南二百餘里。當是時,民之歸者日衆,其地有不能容,不得不遷也。」劉執中曰:「武王以諸侯之朝覲,四夷之來王,非豐邑可容也,故作鎬京焉。秦始皇營朝宫渭南,史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宫庭小,故作之。想遷鎬之意,亦是如此。」辟廱,説見前篇。張子曰:「靈臺辟廱,文王之學也;鎬京辟廱,武王之學也。至此始為天子之學矣。」無思不服,心服也。孟子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此言武王徙居鎬京,講學行禮,而天下自服也。彭氏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故遷鎬而成辟廱。」劉濟曰:「都鎬而先建學,首善之地,教化之原也。」嚴氏曰:「四方之服也久矣,此言辟廱之化深入其心也。四方先言西,鎬京在西,近者先被其化也。繼伐之詩而言教化者,見武王德化流行而人心服[54]。」輔氏曰:「見武王得天下,以教化為先務也。先生謂以見武王之得天下,非以力取之者,是也。」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叶居良反。維龜正叶諸盈反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賦也。考,稽。董氏曰:「卜筮之道,必先斷於心,故曰『考卜維王』,則王志先定矣。其考卜者,所以齊衆志也。《洪範》『稽疑』以『汝則從』為主。」宅,居。正,決也。成之,作邑居也。輔氏曰:「言武王居鎬,稽決於龜而成其居邑,亦非私意之所為。與三章言文王『匪棘其欲』之意同。」張子曰:「此舉謚者,追述其事之言也。」愚按:此詩五章、六章先稱武王為皇王,至此章以後乃舉武王之謚,故朱子引横渠説,明此詩為追述武王之事,以証其後所論《鄭譜》之誤爾。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鉏里反?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叶奬履[55]。武王烝哉!
興也。芑,草名。仕,事。詒,遺。燕,安。翼,敬也。子,成王也。○鎬京猶在豐水下流,故取以起興,言豐水猶有芑,武王豈無所事乎?孔氏曰:「豐水猶以潤澤生芑菜,況武王豈不以澤及後人為事乎?」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則武王之事也。謀及其孫,則子可以無事矣。蘇氏曰:「遺其孫之謀,以安後世之敬者。」王介甫曰:「雖詒之以謀,非翼子亦不能以燕也。」或曰:賦也。言豐水之傍生物繁茂,武王豈不欲有事於此哉?但以欲遺孫謀以安翼子,故不得而不遷耳。輔氏曰:「此章兩説雖不同,然以遺孫謀、安翼子為武王之事則同也。第二説雖覺輕快,然首句著箇『豐水有芑』一句,畢竟似興[56]。」
《文王有聲》八章,章五句。
此詩以武功稱文王,至於武王則言「皇王維辟」、「無思不服」而已。蓋文王既造其始,則武王續而終之無難也。又以見文王之文非不足於武,而武王之有天下非以力取之也。輔氏曰:「每章皆言『烝哉』以結之者,不獨以見其歎美無已之意,又以示後世子孫,使之知其必如文王、武王之為,然後於君天下為宜也,故其丁寧不一而足耳。」孔氏曰:「上四章言文王之事,下四章言武王君天下、服四方、定鎬京、安後世之事。」〇問:「使文王更在十三四年,將終事紂乎?抑為武王牧野之舉乎?」曰:「《詩》中言武功都是文王做來,《詩》載武王武功却少,但卒其伐功耳。觀文王氣勢如此,度必不終竟休了。一似果實,文王待他黄熟,自落下來。」呂東萊曰:「此詩未嘗一言及武王伐功,何耶?蓋創業而詒厥孫[57],固非大告武功之前所能致也。詩人亦有言其意而畧其事者[58],不可一體求也。」愚按:允文文王而有此武功,則非不足於武也;桓桓武王而鎬京辟廱,則非不足於文也。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序》:「繼伐也。武王能廣文王之聲,卒其伐功也。」
《鄭譜》之誤,説見本篇。愚按:其説見下文。
文王之什十篇,六十六章,四百一十四句。
《鄭譜》此以上為文、武時詩,以下為成王、周公時詩。今按:《文王》首句即云「文王在上」,則非文王之詩矣。又曰「無念爾祖」,則非武王之詩矣。《大明》《有聲》并言文武者非一,安得為文武之時所作乎?蓋正雅皆成王、周公以後之詩,但此什皆為追述文武之德,故《譜》因此而誤耳。
詩傳通釋第十六
[1]「容」,《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可」。
[2]「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3]「尚父」下,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有「閎夭」二字。
[4]「七」原作「士」,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5]上二句,《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一作「注以將為送,則此言『祼將』,亦宜為送。但祼時送爵,亦是行之」。
[6]「自」,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十六作「日」。
[7]「折」原作「拆」,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8]「監」原作「達」,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五改。
[9]「尸」原作「户」,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0]「作」原作「昨」,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1]「履」原作「禮」,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2]「不顯顯也」,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補。
[13]「馬又强盛」,《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二作「馬又强,則暇且整」。
[14]「候」,四庫本作「俟」。
[15]「犬」原作「大」,據張栻《孟子說》卷一改。
[16]「大」原作「人」,據張栻《孟子說》卷一改。
[17]「謨」原作「謀」,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8]此句,《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二作「楚焞即契所用灼龜也」。
[19]「契」,《漢書》卷一百上作「挈」。下「爰契我龜」之「契」亦作「挈」。
[20]此句,《漢書》卷一百上作「挈音口計反」。
[21]「時」,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五作「詩」。按諸文義,作「時」優。
[22]「奏」原作「走」,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23]「譽」,原無,據《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