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什三之一03(第3页)
[24]「五」原作「玉」,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25]「説」,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卷二十三《詩要旨》引朱子語作「活」。
[26]此句,嚴粲《詩緝》卷二十五作「所以與起人者非一日矣」。
[27]「只」,《朱子語類》卷八十作「郤」。
[28]「此」,《朱子語類》卷八十作「後」。
[29]「禄」,嚴粲《詩緝》卷二十五作「祖」。
[30]按「秬鬯,不和鬱者」見於《周禮·鬯人》注。此句當為劉氏據《周禮·鬯人》注所做補充。
[31]「錢氏」原作「若」,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五改。
[32]「豐」,《春秋左傳正義》卷十五作「酆」。
[33]「疆」原作「不」,據四庫本及嚴粲《詩緝》卷二十六改。
[34]「格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五作「孚格」。
[35]「玁」原作「人」,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36]「公孫碩膚」原作「孫碩人」,據《豳風·九罭》經文改。
[37]「瑕」原作「下」,據明修本、四庫本及《豳風·九罭》經文改。
[38]「枝」原作「松」,據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改。
[39]此句,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作「節中腫,可作仗以扶老」。
[40]「之」原作「中」,據嚴粲《詩緝》卷二十六改。
[41]「衷」原作「表」,據明修本改。
[42]「充」原作「克」,據明修本及嚴粲《詩緝》卷二十六改。
[43]「大其」,《程氏經說》卷四作「其大」。
[44]「俟」原作「竢」,據《程氏經說》卷四改。
[45]「伐密、勘黎、伐崇」,《朱子語類》卷七十九作「伐崇勘黎」。
[46]「里」,《朱子語類》卷五十一無。
[47]「之」,原無,據嚴粲《詩緝》卷二十六補。
[48]「一」,嚴粲《詩緝》卷二十六無。
[49]按,下文出自陳晹《樂書》,又《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九引此文作「陳氏《樂書》曰」,故「段」當作「陳」。
[50]「也」,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補。又「二」,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五作「三」。
[51]「若有」至「法哉」,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補。
[52]「寖」,嚴粲《詩緝》卷二十六作「浸」。
[53]「淢」原作「域」,據輔廣《詩童子問》卷十六及經文改。
[54]上二句,嚴粲《詩緝》卷二十六作「繼伐之詩而言辟廱教化者,武成之後偃武脩文也」。
[55]「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56]「似」原作「以」,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十六改。
[57]此句,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六作「定都而無思不服,創業而詔厥子孫」。
[58]「亦」上,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六有「詩人之作,蓋有本末具載、精粗兼舉者」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