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外概况03(第4页)
[100]参见奚洁人:《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论批判及其教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101]参见郑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及其现实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02]参见李小娟:《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北方论丛》2001年第4期。
[103]参见陈振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的科学哲学”——对实证主义的攻击》,《学术月刊》1991年第5期。
[104]参见陈振明:《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交界处——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性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05]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2008》,哲学研究杂志社2008年版。
[106]参见王国富:《当代中国视域中的鲍德里亚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学术研讨会概述》,《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107]参见王国富:《当代中国视域中的鲍德里亚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学术研讨会概述》,《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孙乐强:《“后现代语境中的鲍德里亚及其在中国的效应”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8年第2期。
[108]参见王国富:《当代中国视域中的鲍德里亚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学术研讨会概述》,《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109]参见孔明安、陆杰荣:《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一位激进批判者——鲍德里亚思想研究评述》,《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10]参见仰海峰:《马克思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一种后现代的挑战——鲍德里亚〈生产之镜〉解读》,《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111]参见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哲学研究》2009年第7期。
[112]参见王国富:《当代中国视域中的鲍德里亚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学术研讨会概述》,《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113]参见张一兵:《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理论逻辑和现实嬗变》,《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胡大平:《作为批判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孔明安:《“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规定》,《哲学动态》2004年第2期;张亮:《国内近期“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114]参见胡大平、张亮:《从马克思哲学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第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15]参见孙玉霞:《“国外马克思主义重大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116]参见张亮:《国内近期“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117]参见仰海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早年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18]参见王玫:《新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左翼的一支重要力量》,《红旗文稿》2005年第17期。
[119]参见阎嘉:《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简评戴维·哈维的后现代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120]参见李晶:《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新视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析》,《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17期。
[121]参见段忠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22]参见王雨辰:《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24]参见顾海良、梅荣政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马克思主义理论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页。
[125]参见段忠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26]参见段忠桥:《转向政治哲学与坚持辩证法——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个方向》,《哲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127]参见张亮:《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到文化马克思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战后形成》,《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汤普森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28]参见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19日。
[129]参见汪行福:《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趋势》,《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130]参见何萍:《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31]参见聂资鲁:《九十年代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132]参见何萍:《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33]参见王凤才:《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点》,《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国家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4]参见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国家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5]参见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