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外概况03(第3页)
[63]参见赵桂琴、都本伟:《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64]参见孙伯鍨:《关于总体性的方法论问题:评卢卡奇(早期)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解》,《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65]参见胡绪明、韩秋红:《评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之维》,《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历史与阶级意识〉与现代性批判——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现代性考察》,《长白学刊》2006年第6期。
[66]参见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7]参见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8]参见张盾:《辩证法与当代哲学的命运——评阿多诺对辩证法的重新诠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9]参见白刚:《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的时代回响——读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0]参见郭嘤蔚、辛绍军:《非同一性:异质的存在和经验——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学术交流》2006年第7期。
[71]参见朱振林:《阿多诺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关联》,《北方论丛》2007年第1期。
[72]参见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参见吴晓明:《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的抨击及其存在论视域》,《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4]参见张一兵:《梦幻哲人阿多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5]参见吴晓明:《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的抨击及其存在论视域》,《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6]参见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7]参见徐崇温:《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第1期;杜章智:《谈谈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现代哲学》1988年第1期;顾良:《关于阿尔都塞的〈亚眠的答辩〉》,《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6年3-4合期。
[78]参见朱晓慧:《阿尔都塞论意识形态的多重特征》,《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张一兵:《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79]参见唐正东:《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80]参见张一兵:《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81]参见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82]参见张一兵:《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83]参见吴学琴、杜宇民:《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阿尔都塞的阅读法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84]参见欧阳谦:《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刘智娴:《关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郑忆石:《“理论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极端“解读”》,《南都学坛》2004年第2期。
[85]参见郑忆石:《阿尔都塞哲学基本特征新解》,《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姬长军:《论阿尔都塞思想的内在冲突》,《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86]参见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87]参见杨思基、王昭风:《卢卡奇“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与阿尔都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之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8]参见张一兵:《空无与黑夜:青年阿尔都塞的哲学关键词》,《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89]参见李嘉美、陆杰荣:《论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的实质》,《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90]参见艾四林:《评哈贝马斯论后形而上学思想》,《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
[91]参见王凤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92]参见李素霞、于海燕:《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93]参见姚大志:《哈贝马斯:交往活动理论及其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94]参见郑召利:《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李嘉美、万健琳:《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创新——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
[95]参见赵涛:《近年来国内法兰克福学派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96]参见杨思基:《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世界观和“社会批判理论”》,《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97]参见张凤阳:《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验价值构设》,《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
[98]参见郑召利:《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和阐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99]参见张一兵:《后人学·无调哲学·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转折”》,《学术季刊》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