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国外概况03(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6]参见俞吾金:《从外在的对峙到内在的对话——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哲学关系的新思考》,《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27]参见王雨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28]参见陶日贵、刘卓红:《“国外马克思主义重大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6期。

[29]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1987》,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刘宏元:《修正、补充、背离——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变》,《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徐崇温:《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第1期;徐崇温:《就“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答杜章智同志》,《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年第3期;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种种》,《现代哲学》1988年第1期。

[30]参见杨耕:《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重大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1]参见张康之:《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述评》,《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王凤才:《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的几个问题》,《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杨春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回顾与反思》,《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2]参见张之沧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3]参见张一兵、周嘉昕:《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兼答汪行福教授的质疑”》,《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张亮:《阿多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4]参见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了吗?——与张一兵教授商榷》,《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35]参见汪行福:《主导意识形态命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郑召利:《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探索》、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背景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河北学刊》2003年第6期。

[36]参见张晓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7]参见张立波:《从科学到叙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8]参见孙玉霞、张立波:《从方法到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39]参见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欧阳康:《从文本到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路径问题》,《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40]参见王雨辰:《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点》,《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王雨辰:《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1]参见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路向——重读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42]参见陈学明:《在“消解”传统的哲学本体论之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贡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曹际祥、王世涛:《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3]参见曾小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辩证法》,《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谢斌:《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自然辩证法》,《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洪晓楠:《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5期。

[44]参见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参见张翼星主编:《理论视角的重大转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46]参见郝华:《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辩证法的嬗变》,《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7]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198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48]参见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政法论坛》2004年第2期。

[49]参见李桂花:《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兼评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的观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0]参见王凤才:《论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51]参见张秀琴:《哲学、“实践”与“霸权”:柯尔施和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2]参见汪行福:《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可能性——从卢卡奇到拉克劳和穆菲》,《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3]参见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当代资本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2期。

[54]参见同上书。

[55]参见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当代资本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2期。

[56]参见张冀星:《20年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1999年第8期。

[57]参见徐崇温:《不要把唯心实践观说成实践唯物主义——评杜章智、翁寒松等同志的青年卢卡奇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3期;吴晓明:《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黑格尔主义定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8]参见杜章智、周稳明、翁寒松:《如何看待卢卡奇》,《人民日报》1989年1月27日。

[59]参见俞吾金:《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0]参见张秀琴:《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第7期。

[61]参见张秀琴:《“异化”批判及其问题:卢卡奇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2]参见张冀星、杨生平:《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江淮论坛》1991年第2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