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的研究调研报告03(第2页)
[28]参见花俊国:《从马克思早期思想流变看“社会”概念的科学生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9]参见刘凯:《马克思用“社会”代替“类”的意旨及现实意义》,《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0]参见张曙光:《思入现代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刍议》,《学术研究》2002年第5期。
[31]参见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32]参见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参见张曙光:《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3期。
[34]参见刘远传:《论人与社会关系的双重理解》,《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参见陈天庆:《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体论及现实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36]参见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参见杨耕:《为马克思辩护》(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参见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参见刘远传:《社会本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参见陶德麟:《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参见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参见刘远传:《社会本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参见远志明、薛德震:《社会与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4]参见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1期。
[45]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页。
[46]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的相关文献,参见辛敬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李淮春:《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6期;李荣海:《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东岳论丛》2001年第6期;夏甄陶、欧阳康:《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韩庆祥、张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48]参见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本研究报告借用了周嘉昕、夏凡:《资本主义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孙乐强:《“第二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2期。
[50]参见李瑞琴、史宁中:《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51]参见吴兴福:《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综述》,《求实》1982年第8期。
[52]参见高放:《以宽广、深邃的目光观察社会主义》,《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1期;刘保国:《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徐崇温:《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等等。
[53]参见沈耕、杨雪:《论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54]参见王宜秋:《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王东、陈海峰:《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综述》,《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等等。
[55]参见李瑞琴、史宁中:《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56]参见陈立旭:《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7]参见李瑞琴、史宁中:《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