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的研究调研报告03(第1页)
附录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的研究调研报告03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同时,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此,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8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4]同上书,第533-534页。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8]参见张亮:《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
[9]参见同上书。
[10]参见靳辉明:《马克思主义研究50年》,见《新中国社会科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参见张亮:《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
[12]参见白琳:《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综述》,《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
[13]参见张亮:《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
[14]参见张亮:《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
[15]参见同上书。
[16]参见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4卷本,人民出版社1995、1996年版。
[17]参见郭继严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参见侯远长、谷亚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主题》,《发展论坛》2002年第11期。
[19]参见白琳:《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综述》,《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
[20]参见同上书。
[21][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页。
[22]参见王凤才:《关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3]参见金伟克:《论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学术交流》2003年第3期。
[24]参见汪信砚:《论恩格斯的自然观》,《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25]参见王虎学:《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述评》,《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第2期。
[26]参见张亮:《青年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概念》,《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27]参见沈明明:《“新世界观”的新视角——再论马克思的“社会”范畴》,《福建论坛》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