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生活教育理论节选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生活教育理论》(节选)[1]

导论生活教育理论——“中国新教育的基石”

生活教育理论是现代的一种科学的大教育观,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学说。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1891—1946)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吸收了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一项最宝贵的创造,“为中国新教育放下了一块奠基石”。[2]

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这种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到树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3]

生活教育对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每一个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活教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它如露水,“无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生活教育之妙也就在这里,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近山识鸟音,傍水知鱼性”,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就是生活对人所起的一种教育作用,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规律的。生活教育,你承认它,可以为你所用,你忽视它,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我们不是遇到过这种情形吗?有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却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坚强,而有的人却气馁了;在优越的条件里,有人进步很快,有人却蜕化堕落了,经不起生活的考验。

陶行知重视生活对人的教育作用,然而,他所说的“生活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生活,包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文化活动,以及人类本身的延年益寿、传宗接代在内的人类的一切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善人类自身的实践;“生活教育”却是一个自觉的范畴,不只是指自然状态的生活对人的自发影响。作为生活教育主体的人,也绝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影响。它既承认社会对人的巨大影响,又肯定人的主观的积极的能动性,是一种奋发进取、开拓创造的教育学说与人生哲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主要是指人们在“有计划的生活”中,受到“有计划的教育”,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的生活”中,受“现代的育教”。[4]这是自觉的生活教育,是有计划的生活教育,是积极的生活教育。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生活”,按照社会进步的需要,因势利导、趋利去弊地组织、实施教育。使教育从传统的僵化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开放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教育。这是把教育的职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最佳效果的教育,而并不是有些人误解的“生活即教育”是要取消教育。生活教育摆正了教育、学习、读书与生活的关系,与“读书无用论”针锋相对,与一切轻视教育、轻视科学的思想背道而驰。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另一个说法与必要的延伸。旧式学校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社会即学校”则要求学校与社会联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打成一片,以社会丰富生动的内容弥补课堂教育、书本知识的不足,纠正学校教育的狭隘性与片面性,克服学校与社会脱离、学用脱节、高分低能、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病。“社会即学校”不仅不是某些人误认为的要“取消学校”,而是要使学校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得更好,并且要求把不是“学校”的一切处所、生产单位,以及家庭,都有计划地让它们发挥“学校”的作用,把社会办成“大学校”,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事。陶行知认为:“社会的好坏不是由于人的良心有好坏,而是社会有好坏,改造了社会就是改造了个人和改造了学校。”[5]他主张“社会即学校”,把社会办成大学校,目的就在于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培育新人。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从根本上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旧教学方法,提倡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让学习者在实践中理解教材,弄通原理,掌握技能、技巧;再运用到实践中,由实践来检验,使教育学习的过程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科学的认识过程相一致。这就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了,建立起崭新的生活教育方法论。这里的“做”,也是广义的,是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各种活动,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总体上立论,并不是机械地限制在“做”中学。当然也包含具体的做。有了这个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贯彻才不至于落空。生活教育才自觉地成为全民的终身教育,“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目标是“要改造中国”,改造世界;是要在社会改革的同时,建立一种适合国情,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生活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由社会共同创办的新教育;培养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一致的,具有改造社会的本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是在建设合理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合格人才的巨大系统工程。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面向人民大众的教育理论,它是人民教育新时代的先导。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是以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在此以前的教育,都只是“小众教育”,广大的劳动者及其子女,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教育主要是为旧社会的统治阶级少数人服务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不但要使劳动人民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要成为教育事业的主人,承认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在这里,权利与义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人与公仆得到了合理的统一,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它是从改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出发,融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于一体的教育社会学说。实行这样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旧中国是阻力重重的,多半是一种理想,“行知所办的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开始实行他的计划而有惊人的成绩,结果被当时的政府解散了”。[6]后来,他创办的育才学校,也是命运不济,在政治迫害、经济封锁的重压下,挣扎前进。陶行知因坚持正义,坚持社会进步,两次遭通缉,最后成为特务暗杀名单上的“黑榜探花”[7],终因劳瘁,悒郁而死。他的教育思想在旧中国虽然不能通行,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却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活教育理论植根于人民,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教育学说,它与旧制度是格格不入的,而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与人民解放事业却吻合无间。正由于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解放区的教育事业能心心相印,步步合拍。因此,毛泽东与徐特立等早就建议抗战胜利后,新中国的教育部长,应由陶行知担任,可惜,这位被毛泽东赞扬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见不到他渴望的新中国的诞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活教育理论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迎来了非常美好的春天。

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崭新的制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本身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有能够适应它的、具有日益提高、自我完善性能的教育理论,而生活教育正是与其和谐相配的新教育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将遇到无数新的课题,科学技术上的、经营管理上的、政治思想上的、生活习惯上的、文化艺术上的,等等,这光靠现成的书本是难以解决的。只能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摸索,“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生活教育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

社会主义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春天,历史将越来越有力地证明这一真理。然而认识往往落后于实际,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真谛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在我们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国家建设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突出战略地位来落实时,生活教育的布谷鸟才会放声歌唱!如果孤立地就教育抓教育,就经济抓经济,把教育仅看作读几本书,认千把字,发一张文凭,只是教育局一家的事、学校老师的事,那也就不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援教育,更不会有计划地治理、优化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创造健康、进步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的生活教育网络机制。这实际上就放弃了教育的许多阵地,限制了教育的积极作用。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发展与提高!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来重视教育与发挥教育的作用,根据教育与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进行教育改革,否则,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永远得不到合理解决。这大概正是我们在教育的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却有着严重失误的症结所在吧!

生活教育理论面临新的时期,新的使命,需要做新的探索。

生活教育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陶行知来不及对它进行系统总结,而寄望于后人的研究与发展。我们今天没有理由把它看成凝固不变、尽善尽美的东西。时代在前进,理论也应发展。与时俱进是生活教育的本性,墨守成规不是生活教育的精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思想,是符合现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但是,20世纪末叶的世界不仅在科技上大发展,教育理论也更趋丰富了。面对新情况,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更新的课题。在当前,要重新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弄清它的实质是融教育改革、社会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于一体,完善它的理论体系,把生活教育区分为自发与自觉两种类型,从而提高生活教育的自觉性,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建构生活教育的实践体系。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运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一直着眼于中国社会改革与人民生活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他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爱国心与社会责任感从事教育事业的。他渴望通过生活教育,唤醒国人,来克服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人口危机、经济危机、教育危机,为祖国的新生、教育的普及寻找出路。他自己则为民主的中国、科学的中国、富强的中国、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建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几代人为之浴血奋斗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人民已从被奴役、受压迫的困境中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但社会的改革、创新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长期任务。今天,我们实施生活教育,必须要有陶行知那样的爱国心,那样的气魄、抱负与乐观精神,那样的百折不挠的毅力,需要千千万万个现代的陶行知共同努力。

生活教育理论的力量来自实践,来自集体的创造。目前,各地的教改试验蓬勃开展,如农科教的三位一体,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育与经济双向协调、对应服务机制的尝试等,这些都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了生活教育理论的方向。然而,都还只是起步,更高层次的整体试验,不能只局限于教育与经济,应着眼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即建设“合理的人生”,需要多层面、多类型、多系统地立体地加以设计,才能真正使教育与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社会进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教育兴乡、兴县、兴省与兴国的目的,实现教育的普及,促进文化的发达、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环境的美化、生态的优化、整个国家民族现代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生活教育理论既要求教育服务于当前,又不局限于当前;既重视生活、实践,也重视理论、科学。任何简单化的理解,都只能阻碍生活教育的健康发展。它应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开拓性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博大精深,潜力无穷,任重道远,前程无限!

第三篇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价值判断

本篇旨在对生活教育理论做一总体论述,包括对它的基本思想、主要特点,以及作为一种独立的现代的科学的教育学说的价值判断。

第十一章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主要特点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

生活教育有丰富的内涵与广袤的外延,因此不能对生活教育思想下简单的定义。

生活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在反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陶行知认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在进入20世纪初后,已到了穷途末路,必须来一个脱胎换骨,另辟蹊径,才能使教育走出低谷,有一个光明的前途。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也是在反对盲目搬运外国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行知认为靠做洋车夫,靠贩洋货来解救中国教育的危机是万万办不到的,中国只有走适合国情的自己的道路,“要在中国土壤中产生适合中国向前发展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中国土壤中,“安根在环境里,吸收环境的肥料、空气、阳光,化作自己的生命”,[8]而又不断吸收世界现代科学的养料,为人民所需要的新教育。

生活教育是普及教育、大众教育,是要使广大工人、农民、贫民,千千万万无钱进学校,无权受教育的人及其子女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并享受终身教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