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1页)
第137章
刘琦见王朗神色恳切,眼底再无半分犹疑,知他已是真心归附,当即上前一步,亲手将王朗扶起,语气温和却掷地有声:“王校尉这话见外了。过去的事不必再提,我向来只看人才,赏罚也只论功过,怎会因旧怨误了公事?”
“你肯尽心效力,便是国之干城。望你往后莫要辜负这‘扬武’的名号,早日把队伍练出模样来。”?
王朗听得这话,心中一热,肃然拱手应诺。
先前压在心头的顾虑与隔阂,此刻尽数消散,只剩满腔热血,只想着往后定要拼死效命,才不负刘琦这份信任。?
之后刘琦又问起夏口敌军的动向,还有安陆周边的情形,王朗都一一仔细作答,直到暮色渐起,才告退回营,一门心思整顿兵马,备战待敌。?
经这么一提拔奖赏,不光王朗愈发忠心踊跃,帐下其他将领看主公这般有胸襟,重功臣、明赏罚,也都跟着振奋起来,营中士气顿时高涨不少。
私下里人人都在琢磨:“主公这气度,真是难得!赏罚这般分明,跟着他准没错。”
还有人暗道:“连王朗这种曾有过节的人,立了点功劳就被提拔,我往后多拼些力气,还怕没机会建功立业?”?
这边军心刚稳,刘琦又惦记起安陆的根基——如今黄家已经归附,把安陆打造成江北的核心据点,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第二天一早,刘琦就在安陆城内临时设下的郡府里,召集文武百官,当众宣布任命。
刘琦先是看向诸葛亮,神色郑重:“孔明,安陆刚平定,到处都是要收拾的烂摊子,江北各县的政务、赋税、粮草调度,桩桩件件都缠在一块儿,非得有大才来统筹不可。”
“我现在任命你为江夏郡郡丞,总揽民政,赶紧把生产恢复起来,把各县的资源整合好,给大军稳住后方,备好粮草。”?
诸葛亮躬身接令,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只平静道:“亮定不辱主公所托。”
诸葛亮心里清楚,收服人心固然重要,但更得靠实打实的物资保障和秩序重建——没了这些,再稳固的人心也撑不住。?
刘琦任命一落地,诸葛亮立刻住进郡府,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文书里。
诸葛亮先把安陆及周边各县还在任的官吏叫来,一一询问情况,接着贴出安民告示,让百姓安心,然后再去核查田亩户籍,清点粮仓里的存粮,顺便诸葛亮还抽空规划起通往夏口前线的粮道和物资中转站。?
而诸葛亮做事又快又有条理,那些原本还慌慌张张的江夏各县旧吏看了,都暗自惊叹,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一个个都乖乖听令办事。?
如此忙三四日,诸葛亮总算是将政务捋顺,会盟之事亦安排妥当。
是日,安陆城外的会盟现在,与其说是会盟,不如说是一场刘琦实力的展示。
平野之上,盟台高筑,旌旗猎猎。
刘琦麾下的精锐甲士肃然列阵,戈戟如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没有喧哗,只有战马偶尔的响鼻和旗帜被风扯动的声音,凝重的肃杀之气弥漫开来,压在每一个赴会者的心头。
来自西陵的李氏、竟陵的吴氏、邾县的陈氏等豪族族长,以及苏飞、张威等黄祖旧部,在走入这片会场时,原本心中那份因刘琦年轻而产生的轻视与不服,瞬间被这无声的军威碾得粉碎。
他们之前或多或少存着周瑜般的心思,觉得刘琦不过是仗着父荫,一纸调令便想来夺江夏权柄的稚子,心中自有傲气与算计。
但此刻,亲眼见到这军容鼎盛、令行禁止的强军,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他们才骇然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这刘琦,绝非易于之辈!此次安陆会盟他不是来请求,而是来宣告!
而当他们看到身为前任江夏太守之子、根基最深的安陆黄氏少族长黄射,如今已身着官袍,以新任功曹的身份恭立在刘琦下首时,最后一点观望和侥幸也彻底烟消云散。
连最强的地头蛇黄家都已彻底拜服,他们还有什么资格端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