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6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36章

“古之良将,无不与士卒同甘苦、共寝食,琦虽不才,亦不敢悖此理。”

黄射与族老们闻言一怔,相视之下,皆露折服之色。

在他们眼中,刘琦乃荆州长公子,自幼生长朱门,当是锦衣玉食惯了的。

军中扎营,就算选于地高之处,任然多是帐居湿洼,餐风宿露,晴则扬灰,雨则泥泞,远不及城中宅邸干爽舒适。

这般苦处,寻常世家子弟尚且难捱,刘琦竟愿舍城居之安,与士卒同驻,这份心性,绝非纨绔之流可比,心中对其敬佩之意,不禁又增数分。

黄射躬身再拜,语气更显敬重:“明公仁厚,体恤将士,真乃帅才,射先前浅见,今日方知明公格局。”

既知刘琦不肯入城,黄射当即便传下族令:“速调族中仆役、青壮,备粟米五百石、肥豕百十口、醇酿三十坛,再携薪柴,陶具,尽数送往太守军营,犒劳将士,此乃射聊表寸心,望太守万勿推辞。”

此番好意,刘琦并未拒绝,颔首道:“如此,便有劳黄氏了,琦代麾下将士,谢过黄氏盛情。”

黄射指令既出,安陆城门顿时车马云集。

黄家的仆役们推着粮车,扛着酒坛,族中青壮牵着肥豕,担着薪柴,队伍蜿蜒如长蛇,自城中绵延至城外营地。

随后,刘琦引黄射至城西高阜之地,指此处道:“此地地势干爽,视野开阔,又临汉水支流,取水便利,且易守难攻,正适合扎营。”

黄射连声赞同,当即遣族中熟稔地形者,协助刘琦麾下将士伐木立栅,掘壕固垒。

不多时,营寨的木栅已立起丈余高,壕沟亦掘得深阔,炊烟自营中升起,与城中送来的酒肉香气交织,一派整肃而融洽之景。

正当营中气氛热烈之际,斥候引着一员风尘仆仆的将领前来中军大帐禀报:“主公,章陵领军校尉王朗在外求见。”

这王朗,本是刘琦当初自襄阳南下江夏,途径鄀国县时,彼时刘琦采纳诸葛亮声东击西之策。

于是刘琦便让王朗前往章陵,领其四千郡兵走随县,再沿涢水南下,一方面佯动吸引周瑜江东军注意力,一方面也是解了安陆黄家之危局,同时也有效牵制了当时围困安陆的江东偏师。

后来周瑜主力收缩至夏口,江东军势仍大,王朗所部多为郡国兵,战力不及荆州精锐,加之未得刘琦进一步指令,王朗便顺势在安陆附近驻扎下来,一面监视夏口方向,一面等待刘琦下一步的军令。

刘琦闻言,便立即召见。

没一会儿,王朗大步走进帐里,甲胄还穿在身上,脸上的风尘都没洗,抱拳行礼:“朗拜见主公!听说主公已率主力到了安陆,朗特地来听候调遣!”

刘琦见他这般忠诚勤勉,语气温和:“王校尉辛苦了,前番你从涢水迂回,牵制敌军,帮着稳住了安陆的局势,此番功不可没。”

刘琦略作沉吟,声音提高,确保帐内其余诸将校皆能听闻,“你本为校尉,然此番用兵,洞察时机,果断出击,于大局颇有助益。”

“今特擢升你为扬武校尉,望你再接再厉,整军经武,日后随我克复江夏,再立新功!”

“扬武”虽为杂号,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升迁,更是对王朗前番功(苦)劳的公开肯定。

王朗闻言,先是一怔,随即脸上涌现激动与难以置信之色。

王朗自付之前因粮草之事曾与刘琦有隙,前次分兵,王朗本以为乃刘琦不欲己常在眼前,故被打发至章陵独领一军,名为偏师,实近疏远。

却不意刘琦竟全然不计前嫌,反明察己之微劳,且不吝封赏!

王朗心中霎时被一股愧疚与感激交织的情绪充满,立刻推金山倒玉柱般单膝跪地,抱拳过头,声音因激动而略带哽咽:

“末将。。。。。。末将王朗,谢主公恩赏!朗。。。。。。朗往日。。。。。。主公不以朗鄙陋,信重有加,今又擢升厚赏,朗纵肝脑涂地,亦难报主公恩义于万一!”

“朗必誓死效忠,严格操练部卒,以待主公驱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