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2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12章

“这便是攻心在前,军争在后,方为上策。”

庞统说完,随即抬眼看向刘琦,眉梢微挑,眼底带着几分藏不住的自得,连腰板都不自觉挺直了些。

庞统料定自己所献这“攻心为上、军争为次”的计策,既切中江夏要害,又比寻常猛冲猛打的法子高明得多,定能让刘琦眼前一亮。

于是庞统此刻少年心性的满心等着刘琦开口夸上一句“士元此策甚妙”。

可却只见到,刘琦与诸葛亮相视一眼,二人眼底皆露笑意。

庞统见状,眉头微蹙,心头犯了疑,难不成自己方才的计策有疏漏?

便拱手问道:“公子、孔明先生,为何发笑?莫非统此策有不妥之处?”

刘琦笑着摆了摆手,指了指他与诸葛亮:“士元不必多心,我与孔明发笑,是因你我三人英雄所见略同!”

“你方才所言‘攻心为上’,我与孔明早在前几日便议过,光复江夏的根本,本就定在‘先收民心,后谋军争’。”

诸葛亮接过话头,羽扇轻合:“正是。”

“先前与主公商定东征之策时,便已决意以攻心为先。”

“主公此番带亮同行,而非留我留守江陵,正是要我届时联络安陆黄氏、平春李氏等族,再开仓赈济流民,把‘攻心’的事做实,为军争铺路。”

闻言庞统这才恍然,随即也笑了:“原来如此!倒是统多心了。”

“既有孔明先生打理民心之事,统便专心谋划水师战策,定叫江东军无隙可乘!”

这里解释了刘琦为何要带诸葛亮同行,而非徐庶,并非不知徐庶长于临阵军争。

徐庶用兵灵活,急智应变之能,在荆襄少有人及。

反观诸葛亮,更擅战略布局与政务统筹,加之诸葛亮两位姐姐分嫁庞家、蒯家,在荆州士族中人脉熟稔,按常理应是留守江陵、稳固后方的最佳人选。

可自打占据江陵后,刘琦与徐庶、诸葛亮时常商议收复江夏之策。

而二人经过多次商议后,给出的意见,竟出奇一致:“复江夏,当以攻心为上,军争为下。”

徐庶虽精于军争,亦认可诸葛亮“联络世家、安抚民心方为根本”的主张。

诸葛亮更直言,要做实“攻心”之策,需亲往江夏协调本地大族与荆州本部的关联,方能事半功倍。

如此一来,刘琦带诸葛亮同行便成了最优解。

此刻见庞统亦抛出相同论调,更印证了顶尖智谋之士的眼光往往殊途同归。

以攻心为先导,让擅于周旋士族、安抚百姓的诸葛亮亲自主持,方能为收复江夏筑牢根基。

刘琦见庞统眼底满是建功之志,当即朗声道:“士元精通水师谋略,又洞悉军机,今便任你为‘水师参军’,总掌东征水师战策调度,兼赞画全军军机,与孔明同参帷幄,助我与江东争雄江夏!”

刘琦这话既是任命,亦是明晃晃的招揽。

庞统闻言心头一热,当即离席躬身抱拳,:“蒙公子信重,统必以水师之术破江东壁垒,以军机之谋佐公子复故土,若有差池,甘受军法!”

刘琦上前扶起他,朗声笑叹:“世人皆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如今孔明在侧,士元又肯入我帐下——这等际遇,岂不快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