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宋风华 如果这是宋朝(第1页)
第12章大宋风华:如果这是宋朝
一
“宋朝经济发达,岁入一亿多两白银,GDP占比全球百分之八十。”
“宋朝虽然对外战争不行,可对内治理却不错,是老百姓幸福感最高的朝代。”
“宋朝尊重知识分子,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民主制社会,要是宋朝没有灭亡,中国可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
以上这些言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充斥在各大论坛以及书籍上,每当我听到这些话,都让我怀疑。
举个例子,一个经典的上古老谣言:宋朝的GDP占比全球百分之八十。
我个人本科学的是金融专业,《西方经济学》算是基础教材,我所学到的GDP的意思是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在这个国家之内的人,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的总和。
现在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如果你要计算一个国家的GDP,就必须确切统计这个国家每个地区人民的生产能力,这一点只有高效透明的现代政府才可以办得到。在古代,封建政府往往连治下有多少人口都搞不清楚,更别提计算GDP了,所以在人口与经济两项重要资料都缺失的情况下,我真不知道现代人是如何估算宋代GDP的?
最要命的是,这个谣言说的还不是只算宋朝GDP总量,而是宋朝GDP在世界上的占比。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要把当时地球上的所有国家GDP都统计一遍。咱们先不提谁能有这个精力,就问一句,宋代的时候,世界上很多地区都还没有开化,都是邦国、部落的原始组织形态,可能连文字书籍都没有流传下来,可他们毫无疑问也创造了劳动价值。那么请问,这些古代邦国部落的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其实还真别说,有个叫安格斯·麦迪森的人写了一本《世界经济千年史》,就试图统计宋朝在世界上的GDP占比。然而人家得出的结论却是在公元1000年,中国GDP在世界上的占比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点七而已。可就算是这个数据,也只是估算,很多专业的经济学者对这本书照样是保持怀疑态度的。
再比如很多人坚信宋代经济繁荣,是因为宋代商业发达,不像其他朝代固守农业。我就先不提,宋代其实也是个农业国家,就只想问问你,商业的本质不过是通过低买高卖进行套利的活动,它属于资源的再分配,其本身并不创造新的物质财富,所以哪怕一个商人挣的钱再多,到底跟GDP的增加有什么关系?
还有人说,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有一亿多两白银,而明清两朝不过几百、几千万两而已。故而宋朝就算没有那么大的GDP,也比后来的明清要富裕得多。
其实,关于宋朝的财政收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误会。
当年黄仁宇写《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时说,宋朝的财政收入足足有一点六亿。然而,黄仁宇写这本书的时候是用英文写的,原版书籍中这个数字后面的单位是“unit”,而中文版编辑在翻译的时候,就给译成了“贯”,然后一些人根据宋朝官方定的“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得出了宋朝每年财政收入高达一点六亿两白银,再被一些人一传播,终于成功地忽悠倒了一大群人。
可问题是,宋朝的财政收入计量单位既不是贯,也不是两,而是贯石匹两束掺杂在一起算。也就是说,宋朝并不是只收货币税,还收粮食、布匹、干草等实物税,在官方进行统计的时候,往往是把这些数量混在一起统计的。
比方说,某年宋朝收入五千万贯钱,三千万石粮,两千万匹布,那么到时候上报,就加到一起算,说今年咱们财政收入是一亿,这就是“宋朝财政收入过亿”的由来。由于各个单位不等值,所以你也讲不清楚宋朝的真实财政收入是多少,毕竟,你总不能认为一束干草与一贯铜钱等价吧?
不过全汉昇先生曾经作出估计,认为宋朝财政收入在六千万贯上下。有人就心想,那六千万两白银也多呀,总比明朝一年几百万要强。
然而,六千万贯钱从来不等同于六千万两白银。
宋朝虽然明面上定价“一贯等于一两”,可因为宋朝缺铁,所以一直都不用货币,而是选择发行纸币交子。但凡懂经济学的都知道,发行纸币需要足够的储备金作为后备保障,但宋政府不管这个,而是滥发交子,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于是市面上一贯钱根本换不到一两白银。同时因为宋朝货币价格波动较大,宋代每个地区、每个时间段货币价格都不一样,所以宋朝的财政收入,其实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
李龙潜先生倒是根据货币对粮食的购买力,通过将货币转化为粮食,以此为计算口径,对比过宋明两代的财政收入,得出了宋代财政收入最高时为四千六百一十五万石,而明朝万历年间为四千七百九十三万石。所以,宋朝最高一年的财政收入还略低于明朝的平常年份(很多人觉得明朝收入只有几百万两,是因为他们把明朝太仓库的收入误以为是明朝全部的国库收入。其实,明朝还设有很多个国库,都是分散开来,不计入总体统计的)。
宋朝从来不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商业社会”,它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国家的大部分税收来自农民,小部分来自手工业以及社会上的小商小贩。宋朝既没有跨时代的技术革新,也没有独特的高产作物,社会经济怎么可能会比明清还发达?宋朝在农业领域值得一提的进步,或许就是引入了“占城稻”,然而你有这些水稻,明清两朝就没有了?明清再不济也是大一统王朝,宋朝不过只有残山剩水,就算是种地,燕云十六州与东北的肥沃土壤明清农民可以种,宋朝农民人家让你种吗?
现在很多人总有一种感觉,好像宋朝财政上一直很充裕,很少遇到其他朝代那样财政赤字的窘迫。其实这是因为宋朝搞“禁榷”制度,将很多商业活动都官营化了。以前汉武帝也只是在打匈奴的时候搞了个盐铁专卖,而宋朝不止垄断了盐铁,连酒、醋、茶、矾等生活必需品都给垄断了。故而宋代的税赋在历朝历代属于较高的那一类,以至于南宋的朱熹都毫不留情地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换句话说,财政收入高并不能代表社会经济繁荣,只能代表这个国家收税收得实在是太狠。
那为什么汉武帝折腾了几十年,国家就面临了倾颓,而宋朝专卖搞了几百年,居然还没有被农民起义推翻?
这是因为宋朝是典型的“赋重役轻”,虽然盘剥老百姓,多收他们的钱粮税赋,但却很少让他们提供劳役等免费的人力服务。比如秦隋两个朝代,之所以被农民起义推翻,很大程度上不是收税收多了,而是总叫老百姓脱产去干一些大工程,最终逼得人不得不反。而宋朝却表示可以用多交钱的办法来代替劳役,这就给了很多老百姓一条转圜的活路,日子虽然过得穷了一点,但好歹能活下去,那一般就不会造反,这算是宋朝社会的一种进步。
现在人们觉得宋朝社会富庶,无非就是因为那张《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然而,这不过是因为当年赵匡胤害怕地方割据,于是听信赵普的话来“制其钱谷”,要求地方州府收完税以后,只留下必要开支,剩下的全部打包送到汴京来。这样的好处就是地方没钱了肯定就不能叛乱,坏处就是地方财政不够,那么当地官员也无法更进一步地搞基建、谋发展。于是,北宋的形势完全就是以全国之财力而养一京城。故而纵使东京汴梁繁华似锦,可如果你走出汴京之外,去看看宋朝的其他州县,那只能是惨不忍睹,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