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宋元篇五代终结 宋太祖之死(第1页)
第11章《宋元篇》五代终结:宋太祖之死
一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有些人可能要抢答:被他弟弟赵光义害死的。
因为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叫“烛影斧声”的故事。说是某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请他弟弟赵光义喝酒,屋内就他们兄弟二人,有个内侍隔着窗,看到了烛影摇曳,还有斧头挥动的声音,未几,屋内传来赵匡胤略带愤怒的声音:“好做!好做!”当晚,赵匡胤暴亡,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
这个结局的画面感很强烈,赵光义是赵匡胤死前见过的最后一人,还是赵匡胤死亡的最大受益者,一切的线索都可以追踪到他的身上,说他是冤枉的,谁能相信?
有一些人根据这个故事,推断出赵光义许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赵匡胤将他叫入宫内训斥,那个“好做”的意思,就是“看你做的好事”,结果二人起了争执,赵光义拾起斧头就把他哥给劈死了,再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夺走了大宋朝的皇位。
不过,这一说法还是有两个破绽。赵匡胤自幼习武,号称“一根盘龙棍,打遍天下四百州郡”,假如赵光义真想挥斧砍他哥,大概率会被赵匡胤夺斧反杀。就算赵匡胤躲闪不及,一时大意着了道,那宫内的禁军难不成都任由皇帝被杀而无动于衷?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这话绝对了些,可任何论点都要从史料本身出发,这个底层逻辑是没有错的。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当然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也不愿意让自己去接受正规的历史学训练、掌握足够的史料工具,而是听了几则评书段子,看了几篇网文,就开始脑补总结出一些自己的“成果”,这其实只能暴露出自身阅读量的贫瘠和逻辑力的缺失,又如何能谈得上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创新性的研究呢?
所以,我们要揭开赵匡胤死亡之谜,不应该只凭一个“烛影斧声”的故事就大开脑洞,而是要从这个故事的史料源头开始查起。
其实,关于“烛影斧声”这个故事,它最早出自南宋李焘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但不是李焘本人所写,而是他转引一个僧人文莹编著的《续湘山野录》。
但是,文莹和尚原著中的记载,可没有“弟弟砍死哥哥”那么血腥暴力的场面,反而是一个很有正能量的小故事。说是有一阵子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体略感不适,就找来个道士给他算命。道士预言,说十月二十日那天如果是晴天,那你还有救,不然就没命死球了。等时间来到了决定命运的十月二十日,天降大雪,赵匡胤长叹口气,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连忙叫弟弟赵光义进宫见他。有内侍看到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等到赵匡胤送赵光义出门,这才拿起斧头戳雪,说:“好做,好做”。当晚,赵光义留宿在宫内,赵匡胤回寝宫睡觉,鼾声如雷,过了一会儿,侍卫忽然听不到鼾声了,前去查看,才发现皇上已然驾崩,赵光义顺理成章地即位成帝。
这个原著里的故事与我们所熟知的版本大相径庭。首先,赵匡胤叫赵光义入宫饮酒,不是要训斥,而是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要把江山社稷托付给他,那个“好做”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干呀”;其次,斧头不是握在赵光义手中,而是赵匡胤的手中,且这个柱斧属于“宫廷装饰物”,是赵匡胤日常用来把玩的东西,压根儿就没开锋;最末,故事中明言赵匡胤是寿终正寝,不存在被弟弟用斧头砍死。
从这个烛影斧声的原本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民间一个宣扬正能量的段子。
在故事中,赵匡胤以社稷为重,把江山传给了弟弟,在临死之际还能安然入睡,鼾声雷动,足见其心胸豁达,生死看淡。而赵光义不但连连推辞皇位,登基的程序更是合理合规合法,尤其是赵匡胤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好做,好做”时,那种太祖太宗之间的兄友弟恭,立刻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两个人的人设都立住了。总体而言,“烛影斧声”算是一个很经典的民间故事桥段了。
即使是这样,李焘在转引完这条记录后,随即就做出了批驳,认为这一记载怪力乱神,荒诞不经,不过是民间自编的封建迷信小故事而已。
只不过历来人们对赵匡胤的暴亡颇多微词,到了清朝末年,一个叫蔡东藩的人写了本小说,叫《宋史通俗演义》,他重新演绎了烛影斧声的故事,把原版的“兄友弟恭说”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赵光义弑兄说”,再加上一些文人和媒体的传播渲染,这个小说里面杜撰出来的情节,竟慢慢变得跟真的一样。
其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此早有定论:“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之所以有人支持“赵光义弑兄说”,无非就是不理解为何赵匡胤要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进而推断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再联系到一些野史段子,就自顾自地开始了他们的脑补幻想。
其实,要想明白赵匡胤的继承人为什么是弟弟,以及他死亡的真相,就要从宋朝之前的五代乱世开始说起。
二
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意思是中原先后有五个大国旋起旋灭,以及有十个小型政权割据一方。
五代十国的传位游戏,玩的是中唐以来藩镇沿袭的规则。在中晚唐,节度使的权力来自于士兵,如果节度使的行为保障了士兵们的集体利益,那么就可以命令士兵为自己打仗,甚至杀掉个别士兵都可以。但如果节度使的行为违反了士兵们的集体利益,那么士兵们不介意杀掉他,再拥立另外一个人当他们的节度使。
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灭后梁、定前蜀、破契丹,号称“五代第一战神”,可就因为平时对士兵们的赏赐不到位,以致酿成兵变,走向败亡。其实,当时闹事的不过是一个叫皇甫晖的小兵,他先挟持了主帅杨仁晸,要杨仁晸领导他们叛变,杨仁晸不干,那就杀掉。再立一个裨将,裨将怕掉脑袋,也不敢干,又被杀。最后选择立赵在礼,赵在礼不从,翻墙跑路,给拽住脚扯了下来,士兵给他看二人的首级,赵在礼害怕了,这才不得已当了这个主帅。
因为“以下犯上”成为常态,正常的社会秩序瓦解,皇权的神圣性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且没有之一。正如当时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么一比,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显得格局小了。
一边是节度使飞扬跋扈,不听天子节制,一边是士兵们不好伺候,动辄罢工哗变,要挟天子与主帅发放赏赐,以至于五代的那些个政权,与其说是政府,倒真不如说就是披着政府外衣的藩镇,什么“三纲五常”通通靠边站,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爷,真就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大乱世。
中晚唐的藩镇就经常易主,不过节度使换了姓,藩镇还是那个藩镇,可一个王朝要是换了姓,往往就意味着改朝换代,所以你会发现五代的很多政权都活不长。后梁混了十六年,后唐苟了十四年,后晋撑了十一年,后汉才顶了四年,而后周只过了九年,士兵们就“黄袍加身”拥立了赵匡胤当皇帝,建立了北宋王朝。
现在很多人瞧不起赵匡胤,后周世宗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他却忘恩负义,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夺了后周的江山。可是,我们从杨仁晸等人的先例来看,如果当时士兵们要给他披黄袍,他态度坚决地表示拒绝,那么士兵们不介意杀掉他,再换另一个人来当他们的皇帝,咱们换位思考一下,若你是赵匡胤,遇到了当时那种情况,你又能如何抉择?
当赵匡胤上位的时候,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还未成年,南方无数地方政权虎视眈眈,北方还有契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地方上的自家军将们更是骄横跋扈、蠢蠢欲动,正是内部不稳、强敌环伺之时,他敢让自己的儿子来接手这个局面吗?
五代是乱世,皇帝经常要御驾亲征,万一赵匡胤在战场上出了意外,那么他的儿子肯定要当下一个柴宗训。既然如此,还不如让成年弟弟来当继承人呢,即使自己忽然暴毙,至少还可以保证皇位在他们赵家人手里。
史书上一直有个“金匮之盟”,说是杜太后曾经主持过一个盟约,让赵匡胤百年以后将大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以前史学界都觉得这个是假的,是赵光义即位后自己编出来的,不过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考虑到了五代皇权更迭的严峻状况,确实是需要“国赖长君”,于是开始有人倾向于这个是真的了。
也即是说,赵光义并不是篡位登基的,他的皇位就是赵匡胤传给他的。
三
可能有人要讲了:你说来说去,这只是你的推测,你有没有干货呢?
其实,这个要涉及到五代的一个潜规则:隐皇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