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大宋风华 如果这是宋朝(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现在的很多人迷信宋朝社会经济发达,政府财政充足富裕,人民生活幸福安乐,其实都不过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罢了。假如宋朝除了军事,其他真的都是完美无缺的,范仲淹何必推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又何必主导“熙宁变法”?

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常识,从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发展的,社会总是进步的,宋朝相比之前的唐朝,自然有它的优越之处,比如坊市制度解除、市民阶层崛起、社会城镇化进一步提高等,然而不论如何,宋朝的经济也不可能比它后世的元朝要强,更遑论集封建专制大成的明清两代。

至于有人说宋朝没有灭亡,中国可以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答应我,不要闹了好吗?

我们都知道,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拉胯,对外战争打一场败一场,先后被辽、金、西夏欺负,每年要给人家“岁币”,花钱买平安,甚至在宋神宗时,连越南这种小国都敢入侵内地搞屠杀了,到了最后,南宋更是给蒙古人灭了国,这还是第一次汉族建立的政权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全面征服。

现在很多人给宋朝开脱,说宋廷富得流油,缴纳给外邦的岁币只不过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根本不亏。然而账可不是这么算的,虽然宋朝和辽朝签订了“澶渊之盟”,可宋朝君臣也怕辽人不讲武德,还是在华北平原上布置了几十万的常备军,用来防备辽朝的偷袭,而这笔军费支出逐渐造成了“冗兵”问题,让宋廷不得不摊派更多的苛捐杂税,逐渐就演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三冗两积”,即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

假设宋军真能打下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像后世明朝那样,只留下少量军队驻守在山海关,这样就能节省一大笔的财政支出。然而,因为宋军的无能,只能交纳岁币换取和平,这造成的结果就是面子里子全丢了,根本不像很多人幻想的那么轻松。

那么,宋军的战斗力为什么如此差劲儿?

以往的学者,都把原因归结到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上,觉得赵匡胤为了矫正五代“骄兵悍将”之积弊,采用文官代替武将的统兵方略。而我们都能想象出来,作为文官可能行政在行,写写诗词文章都没得说,可没有从军入伍的经验,和那些正儿八经的职业军官自然没法比,所以这些文人到了前线就只会纸上谈兵,那这个仗要能打赢,才真是见了鬼。

但这一言论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在宋朝初年,赵匡胤并没有让文官统兵。他扫平群雄、对战契丹,要么是让曹彬、潘美、王全斌这样的功臣宿将挂帅出征,要么就干脆自己亲自上阵,终宋太祖一朝,就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以文代武”的军事方略。

可以说,自宋开国一直到宋仁宗时期,宋军前线的三军统帅一直都是皇帝本人或者职业武将,几乎没有文官的身影,所以这个战败的责任还真赖不到重文轻武上来。

拿宋辽战争中的例子来看。高梁河之战是因为宋太宗大腿中箭、率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一败涂地;雍熙北伐是因为骄兵悍将争功冒进,没有按照宋太宗原本指定的作战计划合围,曹彬、潘美等统帅又不能制止,导致几路大军各自为战,全无配合,最终被辽军逐个击破;澶渊之战是因为王超的十万定州军不听调遣、龟缩不出,宋真宗没了底牌,这才选择与萧绰媾和,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根据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初年与辽军的战斗中,皇帝都是全权交予职业武将来统帅作战的,可结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乐观,辽宋之间的胜负大概是六四开,宋军还稍处于劣势,只能选择议和停战,给人家一笔钱了事。

现在很多人觉得给辽朝岁币是重文轻武的原因,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签了“澶渊之盟”,宋朝要给辽朝岁币了,宋朝皇帝在屈辱之下,意识到了武将原是如此的不争气,还不如文官寇准靠谱,这才酿造了“重文轻武”的结果。

还有人说了,宋朝没有养马地,有先天不足,无法打造出一支强大的骑兵,只能依靠步兵作战,当然打不过契丹的铁林军、西夏的铁鹞子以及女真的铁浮图。

其实,宋初的马政承自晚唐五代,本来还搞得不错,在宋真宗时全国有牧监十座,养马总数超过了二十万头,完全可以供养得起一支骑兵部队。

只是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境内承平无事,马政就荒废了,很多牧监干脆推平,全都用来种地。到了宋神宗时,皇帝本人雄心壮志,想要收复燕云之地,于是启用王安石变法,就把马政建设提上了日程。王安石颁布保马法、户马法等新政,以及通过茶马互市从外国购置马种,完全弥补了没有养马地的短板。所以,说宋朝没有养马地而导致无法建设骑兵的,这属于不看史书的想当然。中国毕竟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宋朝疆域就算再狭小,也不至于连马匹都找不到。

唯一比较靠谱的说辞,是宋朝时的少数民族学会了冶金、铸甲等先进的军事科技,在装备上实现了迭代升级。比如,汉武帝打匈奴时,匈奴人用的箭都是用骨头做的,那当然打不过汉军。再比如那个发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的陈汤就曾说过:“本来一个汉兵能打他五个胡兵,这是因为大汉的兵器比胡人的锋利,可现在他们把炼铁的技术学去了,所以如今咱们一个汉兵只能打三个胡兵了。”

除此之外,宋朝时的少数民族还学会了如何组织一个完善的国家政权。诸如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女真人建立了金朝,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总之,他们已经不再是如汉时匈奴、唐时突厥那样,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拥有完整官僚体制的国家政权,那当然比以往的敌人难打。所以有人就觉得,就算真把汉朝、唐朝换过来,也未必能表现得比宋朝好。

我不否认这个因素是存在的,但这依旧不是宋朝屡战屡败的理由。因为,在宋朝联金灭辽的时候,女真人还只是刚从白山黑水里走出来的小部落,可却能以三千七百人起家,一战歼灭辽朝两万大军。这时候的女真,组织能力比辽朝还落后,装备也未必比得上辽军,可却能风卷残云地将辽朝灭国,还一路奔袭打入了北宋的汴京,制造了“靖康之变”,这个又怎么解释呢?

同理,在成吉思汗刚刚统一蒙古时,他建立的蒙古帝国依旧是一个以万户为分封组织的部落联盟。那蒙古人怎么就能灭掉西夏,还在三峰山全歼金军主力,打得有完善政府结构的金朝闻风丧胆呢?

所以,客观因素只能说明宋朝对外战争的难度比以往有所提升,但并不能掩盖宋朝政府软弱无能的事实,因为宋朝没有的东西,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也未必有。

你说你没有养马地,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天险,所以这仗没法儿打。那么请问刘邦、李渊、朱元璋刚刚起家的时候,难道他们就有养马地与燕云天险了吗?

你说对手都是拥有完整组织架构的政权,装备又先进,打不过。那朱元璋当年,既没有养马地,还是在淮西起家的,怎么就能以南伐北,把拥有完整政治结构的大一统元朝给推翻了呢?

所以,归根结底,宋军自己没能力就说自己没能力,别老是怪人家大环境不好。一开始打不过辽,你说时运不济。打不过西夏,你说运气不好。打不过金,你说自己大意了,没有闪。到最后让元朝把你政权都给颠覆了,你又跟我说大环境不好。我就奇了怪了,怎么你一到哪,哪的大环境就不好?

咋的,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既然刚才提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我就这个话题再多唠几句。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在临死前留下三句遗言,令人刻在了石头上,放在太庙内的一间密室里,只有新皇帝登基的时候才能打开来看。等到宋朝灭亡以后,大家才终于知道上面写了个啥:

第一,不杀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即使谋反,也不准株连,赐毒酒一杯,给人家一个体面。

第二,不杀文官士大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