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安史之乱 被腰斩的盛唐(第5页)
可能有人要感慨,开元盛世时的李隆基是多么的英武睿智,可安史之乱时的李隆基居然如此昏聩智短,逼哥舒翰出关导致大败不说,连胆子也没有了,跟叛军正面对抗都不敢,就知道一味地逃亡,他难不成是给其他人夺舍了吗?
其实,很多人可能理解错了:李隆基从来都不是一个英武睿智的人。
在历史上,好皇帝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皇帝本身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即使不靠部下帮忙,光凭自己的本事就可以治理好天下,比如刘秀、朱元璋。
第二类,皇帝本人没有什么远见卓识,文不成,武不就,但是敢大胆放权给能干的文臣武将,让他们为自己打理好江山,比如刘备、宋仁宗。
而李隆基的问题恰恰就在于:他分明是第二类,却偏偏自以为是第一类。
早期李隆基可以缔造开元盛世,全赖他用好了姚崇、宋璟等贤相,他自己不管朝政,在后宫吟诗作赋玩音乐就行,于是国家日益强大。
可李隆基却误以为,这些都是他自己经营得力才创出来的成绩,结果就开始了普且信,到了开元后期,他越来越自大,看不起张九龄这样总是管着他的宰相,就换成了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谄媚之臣,还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全局。那能不出事儿吗?
其实,李隆基有点像齐桓公、刘禅、苻坚这哥几个,如果有管仲、诸葛亮、王猛这样的贤相辅佐,那就是明君圣主,可要是没了贤相,就二了,任用奸邪不说,万一还自己亲手微操,那更得完蛋。
所以,李隆基的致命缺陷,从来不在于他没有看透安禄山,而是他连他自己是个什么成色都没有看明白。
六
长安沦陷,安史之乱愈发不可收拾。
太子李亨在灵武另立中央,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前来护驾,扶保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任用其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总元帅,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再向回纥可汗借兵四千,终于先后光复了长安与洛阳。
这个时候安禄山已死,他的儿子安庆绪为叛军首脑,盘踞在邺城。
唐肃宗命令九大节度使围攻邺城,但这时李俶被封为太子,留在了东宫,不能出征,唐肃宗又不信任郭子仪,于是就委派了宦官鱼朝恩来前线统驭九大节度使,商讨共伐安庆绪。
现在我们一般说起平定了安史之乱的中兴名将,都会说起郭子仪与李光弼,不过很多人没看懂这两人在安史之乱中的真正作用。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代替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他为人宽厚,体恤士卒,在军队中人缘极好,朔方军的将士们不服别人,就服郭子仪。其实平心而论,郭子仪的军事能力只能算二流,可他的存在却能凝聚起朔方军的军心,他忠于大唐,就是朔方军忠于大唐,而朔方军恰恰就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部队。
李光弼与郭子仪相反,他的性格暴躁易怒,和同僚的关系一向不好,后来因为皇帝对他有所猜忌,他自己也跟自己过不去,结果给憋屈死了。不过李光弼的军事指挥才华在当世却无人能出其右,只要没有同僚扯后腿,他完全可以吊打安史叛军的所有将领。
因为邺城战败,唐肃宗没有追究鱼朝恩,反而迁怒于郭子仪,将其罢免,换成了李光弼来统帅军队。可是唐肃宗还是不放心李光弼,就派了仆固怀恩、鱼朝恩等人前去分李光弼之权。
李光弼曾经多次打得史思明怀疑人生,可他的弱项就是不会和同事们相处,有一次他与仆固怀恩就在邙山如何列阵一事,吵了半天都久久不决,而这边唐军还没摆好阵势,就让史思明抓住了机会趁机掩杀,结果唐军惨败,缩回了潼关。
幸好这时史朝义杀了其父史思明,叛军内讧,这才无暇西顾;而同时,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双双驾崩,太子李俶改名李豫,登基为帝,即唐代宗。
唐代宗让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总元帅,仆固怀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出征史朝义,三次会战下来,史朝义退往范阳老巢。
这时候,唐代宗作出了一个遗祸后世的决定:只要是现在归降的安史叛将,朝廷都可以既往不咎。
这一策略的好处是,河北的安史叛将纷纷倒向李唐,广德元年(763年),曾经追随过安庆绪的将领李怀仙斩杀了史朝义,将其人头献给了朝廷,这标志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但坏处就是唐代宗规定叛将们只要归顺朝廷,就可以继续统帅原有兵马,掌管所治州县,结果河北大地被分为三块,即幽州、魏博、成德三大军区,这就是在中晚唐割据一方的“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的三大叛将,虽然在名义上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可在境内依旧我行我素,不但大小官吏可以自行任命,钱粮赋税也从不上交,还放榜招徕叛军余党,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更是公然给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修建祠堂,称他们为“四圣”。
就在安史之乱平定的同年,战功卓著的仆固怀恩因被皇帝猜忌,他想到郭子仪、李光弼、来瑱等人的下场,竟然一气之下引回纥大军发动叛乱,整个大唐为之震动。
西方的吐蕃也趁着唐朝的内乱东进,吞并了河西、陇右等地,一度攻进了长安城,势力范围威胁着关中之地,切断了朝廷与西域的联系,安西四镇遂成为唐朝的飞地。
在这时候朝廷内部也纷争不休,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先后弄权,唐代宗好不容易用宰相元载清除了宦官集团,随即元载又贪污腐败,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大唐依旧中兴无望。
可这时候的唐代宗还没有预料到,这些问题将会陪伴他的王朝很久很久,一直到把大唐卷入深渊之中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