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安史之乱 被腰斩的盛唐(第4页)
安禄山一听,居然说:“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
可想而知,这时候的李亨该有多么的尴尬与社死。
我们要知道,安禄山虽然是个胡人,可已经当了这么多年的大唐命官,进长安也不是第一次了,怎么可能不知道太子是个什么官?无非就是他故意给皇帝表忠心,刻意给太子难堪而已。
那么,为什么安禄山要得罪太子李亨?
其实,唐玄宗的太子本来是李瑛,后来因为武惠妃与李林甫进谗言,导致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这才改立了李亨。可这个新太子不受宠,还与李林甫不和,而后者千方百计地想把太子给拉下马。现在的安禄山是李林甫的人,那么自然与太子李亨是对立阵营的,因为有先太子李瑛的下场在前,所以安禄山笃定李林甫不日就能扳倒太子李亨,所以自然而然地对这个太子李亨没什么好态度。
可是,令安禄山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太子李亨虽然在李林甫的咄咄攻势下步履维艰,可始终衰而不倒,没有被废,反倒是李林甫先一步失宠,被杨国忠替代,而太子李亨本人的地位还是牢不可破,将来迟早要登基大宝。安禄山本来想埋汰李亨向李林甫谄媚,可没想到弄巧成拙,把未来的皇帝给得罪了,这还得了?
第二个势力:杨国忠。
在天宝末期,权相李林甫失势,新晋宰相杨国忠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红人,作为李林甫的政敌,杨国忠对安禄山这个昔日的李林甫手下没什么好印象,于是处处与之为难,好几次在唐玄宗面前谏言,说安禄山要造反,害得安禄山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这还让人好好过日子吗?
第三个势力:哥舒翰。
当时唐朝实力最为强劲的两大节度使,一个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麾下号称“东北三师”。另一个是身兼河西、陇右两大节度使的哥舒翰,麾下号称“西方二师”。
最关键的是,这两位能够左右大唐局势的军方大佬,居然不和。有次,他们二人一同赴宴,两个人直接对骂了起来,在高力士的阻止下,这件事情才得以平息。现在有些人认为这是唐玄宗在玩帝王心术,想让安禄山与哥舒翰相互制衡,这个应该是想多了。《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过:“翰素与禄山、思顺不协,上每和解之为兄弟。”可见唐玄宗还是希望各个军区的司令可以团结共赢的,至于哥舒翰与安禄山不对付,那纯粹就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使然。
但是,这个最能制约安禄山的军方大佬哥舒翰,在天宝十四载竟突然中风了,然后就留在了长安养病,安禄山唯一还有些许忌惮的人,就这么自己把自己给报销了。
那么,现在换你是安禄山,虽然现在你看起来人五人六的,可因为年少轻狂得罪了太子李亨,等到将来他登基绝对不会放过你,而此刻朝廷上的那个宰相杨国忠还在皇帝耳旁吹风,说你要造反,虽然皇帝暂时选择宠信你,可众口铄金,谁都不知道他还能宠信多久。就算老皇帝始终选择信你,可他都七十了,半截身子入了土,等他一死,太子即位,你照旧是死路一条。
既然不造反是死,造反了还有一线生机,那还等什么?
本来你实力就最强,现在唯一能制衡你的哥舒翰又中风了,这简直是老天爷闪瞎了眼,祖坟上冒青烟,请问你当下会怎么选择?
反正,要换我是安禄山,我也要反啊!
五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誓师起兵,麾下军队席卷河北,一路攻城略地,向洛阳杀来。
当时因为府兵制败坏,能打的军队都在边境,内地承平日久,早就不识兵戈,哪见过这场面,当场望风而逃,兵败如山倒。
唐玄宗起初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可前线频频告急的军报,让他不得不承认现实,开始着手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
他信心满满地设置了三道防线:张介然在河南组织防御,封常清挂帅出征歼灭叛军,高仙芝集结哥舒翰旧部随后压上。
结果,张介然的防线被叛军轻松突破,封常清在洛阳被打得节节败退,与赶来的高仙芝一起缩在了潼关。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宣布沦陷,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
唐玄宗这下真的破防了。
其实,这个时候战局就已经开始发生了翻转。颜真卿兄弟拉起了一支义军在河北揭竿而起,扰乱了叛军的大后方。张巡顶住了叛军南下的攻势,保住了东南财赋之地。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则率领军队猛攻安禄山老巢。所以封常清与高仙芝一合计,他们只需要固守潼关,保证叛军无法获得新的战略突破,那么就完全可以躺赢。
可唐玄宗不干,洛阳失陷让他气急败坏,痛恨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坚守不战,居然派使者将二人斩杀在军中,还把病废在家的哥舒翰拉了出来,让他亲自前往潼关统帅军队与叛军作战。
哥舒翰到了潼关,得出了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样的战略计划,就是继续坚守,不要轻举妄动,静等友军超神就好。
可这个方案在唐玄宗这里通不过,他非要主动出击不可,挽回颜面。在杨国忠的谗言下,他误以为安禄山留在洛阳的都是老弱病残,于是催促哥舒翰赶紧出兵,收复洛阳。
哥舒翰虽然瘫了,可是头脑清醒。以他的军事经验自然知道所谓的“洛阳叛军都是老弱病残”就是安禄山的障眼法,但君命难违,他只能出关作战,尽人事,听天命,结果在灵宝一战,唐军中了埋伏,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叛军顺势攻破了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安史之乱这才一发而不可收拾。
安史叛军即将挺进长安,唐玄宗前一天还宣誓要御驾亲征,可第二天就带领一千三百人的卫队悄悄地跑路了。
逃亡小分队走到了马嵬驿,士兵们发生了哗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杨贵妃的远亲,他们怕被杨贵妃报复,就说现在天下的事情就是让杨贵妃搞坏的,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不然他们就不走了,唐玄宗无奈,只能含泪缢杀了杨贵妃,继续走上逃亡之路。
这是个小插曲,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在分析马嵬驿之变的幕后黑手是谁?毕竟,他们觉得这场兵变绝对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的。目前为止,有人提名禁军将领陈玄礼,有人说是高力士,还有人说是太子李亨,更有人脑洞大开,说其实是唐玄宗自导自演的。
不过,我希望这些史学侦探们在分析谁是凶手时,能不能先打开地图,查一查长安(西安)到马嵬驿(兴平)到底有多远?作为一个西安人,我清楚地知道这点路程我骑个电动车半天就到了,而根据史料推断,唐玄宗前脚刚跑,叛军后脚就攻破了长安,可以说只走到马嵬驿的逃亡小分队此时还没有脱离危险,如果一旦被叛军追上,甭管他李亨、陈玄礼、高力士、唐玄宗,通通都得死。
就算真的有人要搞阴谋铲除杨国忠,能不能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搞啊?这才到马嵬驿呀,追兵就在后头呢,他们这时候搞这么一出,万一唐玄宗拒不杀贵妃,行军被耽搁了,导致叛军追了上来,那他们全部都要玩完。
所以,真实的状况就是“两唐书”记载的那样,这场哗变就是兵士们自发的,本来作为禁军他们在长安城里吃着火锅唱着歌,现在突然就要护卫皇帝背井离乡逃亡巴蜀,他们的老婆孩子可都还在长安呢,谁知道叛军会如何对待他们的家人?在这种状况下,士兵们把怨气发泄在杨国忠的身上,最终酿起兵变,这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群体总是盲从且不理智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会在尚未脱险的状况下发生兵谏。结果谁知道现在给一群历史侦探们整成了阴谋论,真让人感觉到哭笑不得。
唐玄宗现在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只能任由李亨前去灵武另立中央,自己继续前往巴蜀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