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安史之乱 被腰斩的盛唐(第3页)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山西,对付突厥,兵额五万五千人。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北京,对付契丹、奚,兵额九万一千四百人。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辽宁,对付室韦、靺鞨,兵额三万七千五百人。
岭南经略使,治所在广州,对付……啥都不对付,就是抚宁当地的土著,兵额一万五千四百人。
以上就是所谓的“天宝十节度”,乍一看会让人有一种这都什么鬼的感慨。不过我之所以把上面这些列出来,还把兵额告诉各位,主要是想辟清一个谣言:盛唐真的是“兵不在多而在精”吗?
因为,咱们把天宝年间的十个军区总兵额加起来,发现也才四十八万六千九百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认证“凡镇兵四十九万人”,于是一些人就认为盛唐时期,全国一共就只有四十九万常备军。
由于我们从小看《三国演义》长大,对什么七十万、上百万大军耳熟能详,还有白起长平一战就杀掉了四十万大军,这些都还是区域性的割据政权,而相比之下,唐朝作为一个大一统政权,还处在鼎盛时期,怎么不得常备上个百万大军,可怎么才不到五十万人?
现在很多学者都持有相关言论,认为唐朝总兵力不多,还能大杀四方,可见军队战斗力与人数不挂钩,结果给国家建言献策,裁撤军队的声音一浪接一浪。
可问题是谁告诉他们盛唐只有四十九万士兵的?
先不谈这个兵额只是天宝元年的数据,日后有没有增加变动还是个谜,就一个问题:司马光只说过这四十九万是“镇兵”,可唐朝的常备军难道就只有镇兵吗?
当然不可能。
从中央来讲,唐玄宗分别有北衙与南衙两大禁军,共计兵额就高达十八万。还有,唐玄宗虽然在天宝八载下诏收回了折冲府的征兵权限,但并没有真正解散府兵。事实上,只要仔细阅读史料,就会发现这些上番宿卫的府兵其实一直活跃在整个中晚唐时代。
在边疆,除了镇兵,还有在蕃兵与城傍兵,以及外蕃兵。
在蕃兵,就是一些游牧部落被唐朝征服以后,这些部落的人丁被安置在了地方上的相关州府,由汉族官员押领,也就是所谓的“羁縻统治”。如果发生了战争,皇帝有权征调羁縻州府的在蕃人员,随从唐朝的镇兵一起作战。
城傍兵,就是有一些归降的游牧部落,不愿意被打散重组到羁縻州府成为大唐市民,还想跟随原来的头领,继续以游牧部落的组织形式在军镇周边游**,这些人在战时也会被征发从军,有点“兵牧结合”的意思。
再有就是唐朝会经常调动一些附属国家与部落,协同唐朝的正规军参战。比如高仙芝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帝国交手的时候,就征调了葛逻禄部作为仆从军来协同作战。当然了,在战场上葛逻禄临阵倒戈,导致高仙芝大败,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讲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因为唐玄宗给了节度使较大的自主权力,导致国家体制内的军队渐渐忠于边疆的节度使个人,那么万一碰到个暗藏野心之辈,安史之乱的发生就必不可免。
不过,我认为节度使制度给安禄山造反提供了温床,这个自然没有争议,可是安禄山最终造反,还引起盛唐直接跟自由落体一样地陨落,这个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
首先,节度使本只有节制军事的权限,可唐玄宗为了事权统一,让节度使兼任了采访使、观察使、度支使等,把行政权、财权以及军事权力都集中在了一人之手,连个制约都没有,导致节度使在地方跟个土皇帝一样,那怎么可能不出事?
其次,如果只是将权力分封给十节度,那么好歹还能让他们十人互相牵制,每个人都不敢动。可唐玄宗不知道怎么想的,节度使这玩意儿居然还能兼职,到后期安禄山一人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这跟把华北地区割让给了安禄山又有什么区别?
最末,唐玄宗听从李林甫的建议,节度使人员主要任用番将,比如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是粟特杂胡;安西、北庭节度使高仙芝是高丽人;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是西突厥突骑施人;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是粟特人。虽然少数民族未必就不会忠于大唐,毕竟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还是契丹人呢,可是从小骑马射箭、摸鱼抓虾长大的少数民族,比起从小读“君为臣纲”等儒家经典长大的汉族人而言,那个先天性的忠诚度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试想,如果唐玄宗没有将行政、军政、财政三权集于一人,规定每个节度使只能节制一个军镇,调整好各大节度使中胡族与汉族的比例,那么就算唐朝施行了节度使制度,也未必就会出现安史之乱。
只可惜,唐玄宗几乎是完美地避开了所有的正确答案。安禄山一人节制三镇兵马,华北军政大权系于一身,麾下将领如史思明、孙孝哲、蔡希德,还有他组建的帐下亲兵“曳落河”皆是外族,杜甫写诗描写安史之乱,描述安史叛军的时候用的词汇都是“胡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安史之乱是民族矛盾呢。
四
我觉得很有必要说一说安禄山这个人。
安禄山原本姓康,这个姓氏是西域的昭武九姓之一,所以有人推测安禄山的生父是粟特胡人。他的母亲是突厥女巫,改嫁给一个叫安延偃的突厥人,因此连带着他的儿子也改姓安,这才叫了安禄山,所以《旧唐书》称其为“杂种胡”,是一个混血儿。
安禄山从小生活在多民族杂居的东北,长大后,因为懂六种(一说九种)番语,在当地当上了互市牙郎,说白了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商品交易的中介。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被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张守珪赏识,收为义子,任为“捉生将”,就是行军打仗时,活俘敌人的探子。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因为一次轻敌冒进,导致唐军损失惨重,他被扭送到洛阳受审。当时的宰相张九龄要求杀了他,可是唐玄宗想卖给张守珪一个面子,就把安禄山放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唐玄宗第一次认识了这个长相可爱、有点憨憨的大胖子。
在义父张守珪死后,安禄山官运亨通,在天宝元年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次年入朝长安。他以前当互市牙郎,靠的就是能说会道嘴巴甜。现在他又把唐玄宗与杨贵妃哄得十分开心,认了比他还小的杨贵妃为干娘,还及时拜了宰相李林甫码头,迅速平步青云,在天宝三载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载再兼河东节度使,至此,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麾下兵马将近二十万,为天下诸位节度使之首。
那为何唐玄宗对安禄山如此宠信,安禄山却还要造反?
其实,除了野心驱使这一因素,安禄山和曹操、李世民一样,都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干。因为当时朝堂之上,除了唐玄宗,其他的势力都想让安禄山死。
第一个势力:太子李亨。
天宝六载,安禄山进宫拜见唐玄宗,太子李亨也在,李隆基就命他拜见太子,可安禄山居然拒不下拜,左右催促他,可他就是不跪拜太子。
安禄山一脸呆萌地说:“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
唐玄宗哭笑不得,就给他解释道:“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