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鸿门宴 刘邦与项羽(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楚怀王的失算,在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的长城集团将赵王围困在巨鹿城,而这时章邯又带领中央军团赶来,秦军两大主力会师,人数多达四十二万之众。

想当初,章邯灭魏,就是先将魏王困在临济,围而不打,故意设下陷阱,引诱齐楚联军来救,结果埋伏奏效,齐王战死、魏王自焚,秦军重创了联军一次。

而如今,章邯又故技重施,让王离带长城军围住赵王,而他就在后方保障粮道,以赵王为饵,设下埋伏,来钓各路诸侯的援军。

赵王果真四处寻找救兵,诸侯联军也确实纷纷赶来,而且联军人数未必少于秦军,可他们也知道,秦军是在围点打援,第一个冲进去的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如今他们缺少了项梁这样的核心人物,各路诸侯一盘散沙,各自都想保存实力,盼望着别人第一个先上,去当那个必死无疑的“炮灰”。

所以,各路联军在赶到战场后,都选择了安营扎寨,一个个都做起了“壁上观”。

这时,宋义和项羽姗姗来迟,也学起联军,远远地安营扎寨、停滞不前。项羽请命进军,宋义跟他讲,赵王已不可救,还不如等秦赵二虎相争,我们再坐收渔翁之利。

项羽暴脾气,怒而发作,借着三军将士对项家尚存的忠心,私自斩杀了宋义,自领军队开赴巨鹿战场。

回想当年,秦将王翦领六十万大军灭楚,楚国大将项燕不敌,拔剑自尽,楚国灭亡。时年九岁的项羽,亲眼目睹了祖父自杀,国破家亡,那种对秦人的国仇家恨,十六年来从未曾停歇。

如今,前方的统帅正是当年王翦的孙子王离,而他身为项燕的孙子,项羽要在巨鹿,为他爷爷找回当年兵败的场子。

回溯上两千年的时光,不知道在巨鹿大战的前夜,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少将军,他到底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入眠的呢?

巨鹿之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圈套。

项羽虽然掌握了军队,不过五万子弟兵,秦军却多达四十万,还个个都是精锐,这怎么打?

作为战神的项羽,他意识到,这次战争的关键点,是那些观望的诸侯们。因为,诸侯联军不少于秦军,如果他们众志成城、一致对外,这一战就还有生机。

项羽刚刚渡河,凿沉了船,砸烂了锅,他告诉将士们:等咱们打赢了秦军,用他们的锅吃!

他破釜沉舟,既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更是做姿态给诸侯联军们看。——我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去,这第一个动手的“傻子”由我来当,你们这下总该放心参战了吧?

项羽也没有盲目冲击王离的包围圈,而是先让英布、蒲将军率军两万,绕过去袭击章邯的粮道。

我们都知道,粮道一般很长,为了保障粮食运输,章邯肯定要把二十万中央军分散开,而粮道骤然被两万人袭扰,换谁都会猝不及防。

章邯的第一个反应,是赶紧把军队收拢起来,组织成一团,而这一过程毫无疑问需要时间。

项羽要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章邯要组织军队应付英布,就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支援王离,只要项羽动作够快,秦军就会从原先的四十万,短暂地变成王离的二十万。

项羽亲领三万楚军,朝王离杀奔而来,他与麾下的江东子弟兵奋勇冲杀,九战九胜,杀涉间斩苏角擒王离,秦军全溃。

诸侯联军见项羽愈战愈勇,就如同鹅城人民看到黄四郎被张麻子砍了一样,也纷纷重拾被丢掉的勇气,争先恐后地加入战场。

原本有利于秦军的局势顿时逆转,而当章邯这边把中央军团集结完毕,却发现长城军团已然全军覆没,这场巨鹿之战,秦军一败涂地了!

这一战,奠定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无上威名,全天下都为之侧目。

在战胜之后,项羽昂首阔步走向联军大营,各路诸侯无不羞愧地低下了头颅。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面前这个年轻的将军,即将接替他的叔父,成为无可置疑的新任反秦领袖。

项羽为何能打赢巨鹿之战?

许多人,都把原因归结在项羽神勇无敌、王离智商“捉鸡”上。但这个最多算主观因素,但还有客观上的原因,长期被历史学家忽视。

项羽虽然用战术遏制了章邯的行动,使中央军团没有参战,但即使面对王离的长城军团,他在人数上还是不利。项羽面对的这支军队是当年驱逐匈奴的百战雄师,又不是乌合之众,怎会在短时间内,就被他的区区三万人冲垮,继而在诸侯联军的踩踏下全线崩溃呢?

人们忽略了一点:地利。

战场发生在巨鹿城边,可巨鹿的地貌是怎样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