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鸿门宴 刘邦与项羽(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2章鸿门宴:刘邦与项羽

祖龙巡幸天下时,决想不到,亡他大秦的两个人,正在人群里驻足观看。

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

他俩还一人贡献了一句观皇帝有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是**裸的野心,完全不加掩饰。

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就个寻常的羡慕嫉妒恨,我们偶尔也会发出类似的感慨,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们发现了没有?

项羽从小就知道他要什么,还为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随时随地为之而奋斗,所以项羽行事往往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势必要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刘邦更像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他从小想当个游侠,行走江湖,最大的愿望是给信陵君当门客。入秦后,法家禁侠,刘邦回乡当了个泗水亭长,因一时心软放走了刑徒,被迫在芒砀山落草为寇。待到天下反秦时,他回家,可县令要抓他,他走投无路,造反,不是他有多大野心,只是不想再继续落草而已。可谁知一起兵,竟越打越顺,他加入了反秦联盟,见了大世面,在怀王的鼓励下攻入关中,这时候他的梦想又变成了当关中王。可项羽不肯,给他赶到汉中,这下刘邦又得反项,反着反着把自己反成了诸侯中的领袖,项羽败亡,他在万众瞩目下称帝。

刘邦不是生来就有的大志向,这一步步走来也是身不由己,最终不过在时势使然中被逼着成就了一番帝业而已。

当年大泽乡起义,引动天下反秦,项羽跟随叔父起兵,他们是早有预谋的,这叫英雄造时势,所以到了后来,项羽的选择也总是在逆天而行。

而刘邦更多的是不想在山里头喝西北风了,实在没办法,这才反了秦,这是时势造英雄,所以到了后来,刘邦的选择往往是在顺势而为。

那么,一个逆天而行,一个顺势而为,是刘胜项败的原因吗?

我们要把这个话题给讲透,还是得从“怀王之约”开始说起。

公元前208年,陈胜战死,章邯挥师东进,意欲再次平定关东地区。

这时候,有三个人想接过陈胜的反秦大旗,领导关东义军。

他们分别是:齐王田儋、楚王景驹、楚将项梁。

章邯东征,要料理魏国,田儋来救,中伏惨死,出局;景驹被秦嘉立为楚王,旋即败给项梁,也出局;放眼天下,只剩下项梁能接替陈胜,来担当反秦联盟的新任领袖。

范增建议,让项梁别学陈胜自立为王,应该“缓称王”,拥立楚王子孙,收拢楚国民心。

项梁在民间找到了楚王遗胄熊心,拥立他为“楚怀王”,方便收揽人望,团结各方势力反秦。

项梁扶保的楚怀王,原本是个牧童,谁都知道,这是项梁用来装点门面的吉祥物,就像曹操手里的汉献帝,朱元璋手里的小明王,等到他们霸业大成,就会毫不留情地丢弃手中的这颗棋子。

可没人能预料到,定陶一战,项梁居然战死了。

楚怀王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立刻从盱台赶往前线,趁项梁新死、群龙无首之际,用亲信接管了军队,将项羽架空,逼迫他效忠自己。

这时候的章邯在打败项梁后,觉得楚国已不足为虑,就没乘胜追击,而是北渡黄河,同王离的长城军团联手,一起对付赵国。

这给了楚怀王喘口气的机会,他趁机召开诸侯大会,确立了自己在反秦联盟中的领袖地位,还正式订立了联盟纲领:我们关东义军反秦,目的在复兴六国,灭亡秦国。

至于秦国的土地,共同瓜分不切实际,楚怀王就宣布:“谁先入关中,谁就当关中王。”

这就是“怀王之约”。

这个约定可不是楚怀王为激励将士的随口一说,而是他基于自身政治利益而做出的谨慎考量。

当时楚怀王虽然让心腹宋义掌管军队,可这支军队毕竟是项家带起来的,军心还在项羽那边。楚怀王根基不稳,急切需要一个政治盟友来互帮互助,而这个人,数来数去,也就只有刘邦了。

毕竟刘邦是在景驹失败后带资进组的,不是项梁的嫡系,顶多算个客军,这样的人自然是楚怀王的第一拉拢对象,他需要刘邦支持他,帮他遏制项羽的势力。

所以,这个所谓“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其实是楚怀王为了拉拢刘邦,专门许给他的好处。所以当项羽提出由他西进灭秦的时候,当然会被楚怀王一口回绝。

楚怀王让项羽跟宋义去河北救援赵国,却指名道姓地把灭秦的任务交给了刘邦,可以说这个“怀王之约”早在发起之初,就内定了将会是刘邦。

然而,虽说楚怀王的夺权堪称教科书式的傀儡逆袭,只奈何不幸,他遇到的人,是神勇无二的战神项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