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 董小宛 (第1页)
青莲[董小宛]
一
我告诉自己:
必须把所有的恐惧和垃圾吃下去。
必须让所有的恐惧和垃圾变成糖。
这是好友作家棉棉在她的代表作《糖》里写下的话。信念,是生之至关重要的根基。岁月并不总是宽宏,人心也不总是温柔好懂,不能保全过去,起码要保全未来。秦淮八艳,董小宛最是温柔。没有人比她更懂得,如何与这世界相爱。
委曲固不能求全,但在这人世当中,能够和眉善目地迎对艰辛之人,也实在不多。之于董小宛,放下亦是执着,执着也是放下。她恒有信念,想要的是什么,不能什么。铭刻在心。
如此一来,路遇之困,便皆不是妨碍。
低入尘埃,开出花来。
二
董小宛是个奇女子。
生死皆是谜。
关于其身世,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南曲妓女陈大娘的生女,自幼长在章台之地。但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董小宛,本出生苏州一富庶人家,是苏绣世家。家中有一绣庄。活计做得精细,生意颇好。母亲白氏是当地一秀才的独生女。擅诗书。
董小宛得到极好的家教,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
为表夫妻伉俪情深,遂为女儿取名“董白”。
出生那年,是公元1624年。董白,是董小宛的本名。字小宛。又字青莲。本应在闺房里读书写字做女红。但运命诡谲多变,十三岁时,父亲病逝,剩得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在家中,母亲睹物思人,日渐憔悴。后来,便搬离旧宅,在半塘河边筑一静雅小屋栖居。
绣庄的事,便交给管家打理。
两年之后,管家私吞董家财产,致使绣庄倒闭,并负债累累。母女二人一时间失了经济来源。时值乱世,本欲打算关闭绣庄,收回钱财以备逃难。却不想,遭遇如斯变故。母亲身体极差,赚钱养家的事,便落在了十五岁的董小宛肩头。
她不过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女子,能做的事实在也不多。空有一副好容貌,蕙质兰心也是无用,董小宛不知何去何从。后来,是已走投无路,方才经人引荐,当了金陵乐妓。只是,素来心气甚高的董小宛,长年无法适应酒色之气的侵蚀。
每每在妓馆里卖艺,见男女杂坐,歌吹暄阗,总是心厌色沮。无一日不想,速速攒钱,脱离那乌烟瘴气之地。纵如此,依然不能掩盖董小宛的秀外慧中,在秦淮河畔,日渐有了盛名。
往返人客与日俱增。本也不是坏事,但董小宛之厌腻却只增不减。
彼时,又逢各路权贵掳掠美人进献。原本,身子便不大好的董小宛忧思成疾。名声大了,董小宛在妓馆当中便颇有分量,要行游几月,也无人敢拦着。如此一来,董小宛便时时出游,离了那是非地,纵不能长久,也好过没有。山水草木,片石孤云,样样是好物。与之相伴,董小宛便总是流连难去。
此生此世意难平。
身在红尘,心在世外。董小宛自幼便期望能与母亲一样,遇到一个像父亲一样珍视自己的男子。少年际遇坎坷,家道中落,董小宛也愈发明晓繁华亦是云烟的道理。于是,她唯愿,日后能与那人,读书泼茶,倚楼看月,甚或栖居郊野,过简静似水的平宁日子就好。
但风月场上,怎能轻易觅得良人。
三
那年,董小宛得罪贵胄。为避风头,便只身返回苏州。而金陵城里,一个叫作冒辟疆的人,却日日盼着见她一面。前去拜访,方知佳人已在苏州半塘,只能无功而返。后来,乡试落榜,在送父亲任职的路上,途经苏州,冒辟疆不忘打听董小宛。
不巧的是,董小宛依然不在,出游太湖去了。
冒辟疆,本名冒襄。辟疆是他的字。号巢民。江苏如皋人。
与侯方域一样,都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如皋城里的冒家,是名门望族,是书香门第。因此,冒辟疆的才华定不差,名声也是不小。文章做得好,又有经世之志。能嫁与冒辟疆,对青楼女子来讲,自然不差。
初见不成,再见亦未能如愿。
如此一来,董小宛倒莫名成了冒辟疆心上的一个结。几次往返,如梦巡游。见天见地,独不见依依心念的美人。数次寻访而不得,临走前,忍不住再去了一回。彼时,董小宛薄醉微醺,听闻有人来访,便娉娉袅袅下楼来。青丝未理,云鬓松疏,“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
冒辟疆说,“余惊爱之。”
见董小宛倦怠,心中疼惜,不忍久扰,便匆匆一见,别归而去。彼时,董小宛在冒辟疆的心中,大约便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那首《长相思》此刻念来,倒是应景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