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玉凋 李香君 (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玉凋[李香君]

南京夫子庙,来燕桥南端,有一处老屋。

江南风貌。河厅河房式建筑。三进两院。院内有丹桂、藤萝若干。又见蕉影婆娑。并有玲珑太湖石与之相映成趣。又有思远堂、话雨轩。轩后是妆楼。穿梭其中,仿佛时光在倒流。

一直淌回明末清初的时候。这一处,便是“李香君故居”。在李香君故居处,可见这样一首诗: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语出孔尚任的《桃花扇》。而今,秦淮河边桨声不在,灯影犹存。往来行客至此,多半是慕秦淮八艳之名。而八艳之中,李香君,则是当地佯装文化人的商贩们最热衷与摩肩接踵的游人忆说的女子。但其实,了解她的人,又有多少呢?

今次,我亦不过只是借一支拙笔,写一写从故纸堆里读来的皮毛。以此,指望自己有幸能与岁月深处沉默不语的人情和风物,靠近几许。能与轴卷之中的美人,能与李香君有隔着三千纱笼的一点缘分。

她的故事要从其养母说起。

养母名叫李贞丽,秦淮名妓。字淡如。其人美艳,又有男子一般豪侠之气,为人磊落大方,不拘小节。常与往来男宾把酒演歌,撸袖豪赌,输千金而不动声色。与当时被称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交好。

南方女子天生秀丽。若娇美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烈烈如火的心,女子如是,则最是迷人。所谓,动静皆宜,便是如此。

淡静的容貌,疏豪的举止,既可以是温柔佳人风雅在侧,也可以是举杯共论鲲鹏的知己亲朋。李贞丽的艳名,始于磊落。

明末,世事消歇,国之将亡。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间隙,总是民不聊生。唯独江南,唯独秦淮河畔,繁华残留一抹。

红牙檀板,舞衫歌扇,成了士子文人们最后的慰藉。妓女的社会职能也不似昔年那么单一,每个人都变得激烈昂扬。心怀经世之志。

其时,与李贞丽往来的多是正义为姓、节操为名的东林党人和复社子弟。以光复大明和铲除卑劣奸党为己任。所谓“人以群分”,李贞丽对来客的人品跟名声看得格外重要。在这样的女子身旁长大,李香君女随母心,势必也会变得勇毅不凡。

权奸之人,纵一掷千金,也断不与之为伍。

李贞丽又有一副好嗓子,传奇小调皆擅。对李香君的教养也自然脱离不开自己的审美趣味。因此,自幼,李香君便跟随南京的曲艺大师周如松学习演歌。又有美貌相佐,“肤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当真是佳人难得。

资质上佳的李香君,颇得师傅看重。传授技艺,分毫不虚。

日后,李香君,在唱戏方面极是出色。歌声之清越婉转,一时间难有人可与之相媲。她尤擅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和《牡丹亭》四出戏。

写《板桥杂记》的余怀对李香君也是倾慕有佳。曾有诗爱赞李香君。诗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源十二巫峰女,梦中偏来见楚王。”后来,书法家魏子中还将此诗抄录在李香君居室的挂壁之上,又有画家杨友龙依诗作画,绘幽兰奇石于上。一诗一书一画,时称“三绝”。

一时间,李香君的艳名无人不知。

只是,那时候,她还只是热烈的小小女子。从养母处习得的东西纵然再丰盛,也抵不过一样——爱之阙如。世间女子,不历经一二男子,总难免辜负了浮世清欢。不遇见那个人,也就永不会有孔尚任的经典戏剧《桃花扇》。

他是,侯方域。

是从与他相识,李香君的传奇故事方才有了开始。

彼时,有“明末四公子”。

分别是:

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

四人当中,侯方域最年轻,比最年长的陈贞慧小十四岁。

出生于公元1618年,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是官宦世家子弟。

父亲侯恂、叔父侯恪都是东林党人,因反对奸宦魏忠贤被罢黜免官,自此家道中落。

但侯方域少时便有才名,后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家世、才华、凤仪,他皆有。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来到南京应乡试,欲以此金榜题名,重振家风。后加入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来往。

关于“复社”,江南大儒陆世仪在《复社纪略》当中有所阐述,明以八股文取士,读书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热衷尊师交友,结社成风。江浙一带尤盛。

万历后期,明朝政治腐败。至天启年间更是宦官专权。阉党魏忠贤大权在握。江浙一带,由文人张溥、张采等人联络四方人士,集结成社,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名曰“复社”。

复社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既代表“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此,有十分广泛而坚厚的群众基础。其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两千人,声势遍及海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