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凋 李香君 (第2页)
他们大都饱怀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积极参加政治斗争。成员的文字作品,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对民众来说,极富感染力。
纵是秦淮两岸烟光水色的卖笑女子也常常为其所动,与复社子弟连成一气。李香君则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自然,这与养母李贞丽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
在南京参加乡试期间,四公子来往甚密。乡试在南京城的江南贡院举行,一河之隔的对岸,就是声名在外的一带秦淮妓馆。自古文人多风流,在他们看来,耍弄文墨,若是没有美人在侧,这风雅之韵味也是减损过半了。
因此,出入妓馆,寻芳作乐是常事。
秦淮河畔,莫愁湖边。
几树垂杨,几家娇娘。
因逢科考,众才子集聚一堂。每每夜深,彼此之间的话题总是越走越旖旎,终究是要谈论起哪家的妓馆里住着哪位新出的姑娘为谁心仪。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故事也始于此。也是在这个时候,方以信将董小宛推荐给了冒辟疆。当然,这是另一段故事。
在场的侯方域也不例外,他也希望能得一淑人共枕。此时,便听张溥说对岸有座媚香楼。馆中住着陈贞慧的相好李贞丽,李贞丽的身旁有个初出茅庐的小女子,叫李香君。出落得素丽清雅,“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
侯方域一听,便起了念头。
那一厢。对侯方域的大名,李香君是早有耳闻。从养母和来往行客处知其家世清正,又儒雅有才学,和复社成员来往密切,是个仪表堂堂的君子。待陈贞慧引见二人之后,李香君极少见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热情和欢迎。
李香君本来也不作他想。她心知,青楼女子之于男子而言,是只能浅尝不能深醉的闲情罢了。没有料到的是,几番相处下来,她竟动了真心,侯方域待她也不似旁人,处处显露出一种仿佛是要与之山盟海誓的爱顾。
初见那日,他给她写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写在那把白绢团扇之上,赠予了她。
是为,定情。
这一年,李香君十六岁。
四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留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李香君,人美,戏好,但最擅长的是看人。她有一双慧眼,又自小跟随李贞丽迎见世间男子,对人的品性、格调,真情或是假意,总是能一眼洞穿。心思缜密如她,能对侯方域倾付真心,自然可见,侯方域待她,亦是不假。
果然。侯方域欲替她“梳拢”。
赎身不易,但梳拢不难。只要有钱就能办成的事。所谓“梳拢”,就是形同不正式的嫁娶。男方下彩礼,女方接受之后,自此此女在妓馆便只为男方一人所有,不再接其他男客。
只是,当时侯家已经败落,侯方域囊中羞涩,梳拢李香君的钱财一时间没有着落。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明末清初的著名小人阮大铖得知了此事,便借侯方域友人杨友龙之手,送去了足够侯方域梳拢李香君的银子。
阮大铖,在柳如是的故事里是个配角,在李香君的故事里却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若是没有阮大铖,怕是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也要平淡几分。原因在于,阮大铖的卑劣行径成了李香君品性最强有力的反衬。
阮大铖。
出生于1587年。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桐城(今安徽枞阳藕山)人。以进士居官,先依附东林党,后投向魏忠贤阉党,崇祯朝终以附逆罪罢官为民。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落之后,阮大铖乞降于清。一生为世人所诟病。
1646年,随清军攻打仙霞关,途中病死。
当时,社会处于大明崩塌之后,南明小朝廷成了之前的一段过渡时期。阮大铖因早年背叛东林党人投靠魏忠贤一流,为东林党人与复社子弟所不容。明亡之后,阮大铖落居南京。其时,阮大铖写的戏剧竟大受欢迎。才华,阮大铖是有的。
所作戏剧《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张岱在《陶庵梦忆》当中盛赞阮大铖的戏“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而《燕子笺》犹是感人。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道:“(《燕子笺》)曲尽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指董小宛)泣下。”
不过,才华与人品又是两码事。
东林党人和复社子弟对阮大铖的存在如鲠在喉。时时伺机想要将之正法。在侯方域抵达南京之前,便在陈贞慧的策划之下,草拟了《留都防乱揭帖》,揭发阮大铖各种罪状。但其实,阮大铖之恶,也未必果真到了如复社子弟所言说的地步。
彼时的话语权掌握在东林党人和复社子弟手中。《明史》当中也说,与之意见相左者,必要招来诟谇。甚至,连中立的态度也不免有小人之嫌。社会意见氛围之失控的趋向,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