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莲 董小宛 (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催心肝。

次年夏天。冒辟疆再度来到苏州半塘拜访董小宛,其时,董小宛正与钱谦益傍游黄山。遂不得见。彼时,名士名妓之往来关系,错综复杂。各家女子与各路文人士子,大多彼此熟识。

但缘分,又是另外的事情。董小宛与钱谦益之间,也就止于一夕赏玩的情分了。

但正是这一点情分,在董小宛后来的短暂岁月中,对她的人生依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后来,钱谦益痴爱柳如是。

董小宛也回到苏州,终与冒辟疆好生见了一面。

那是崇祯十四年春。

冒辟疆探望父亲的路上再经苏州半塘,想着此时董小宛该是在的吧。却不想,人去楼空。直到将离之时,董小宛方才缓缓归来。而那日,董小宛不在,冒辟疆却得知了陈圆圆的美名。

如此一来,便有了一段令冒辟疆至死不忘、津津乐道于后人的故事。

陈圆圆太美。见者倾倒。纵是冒辟疆万事孝为先,常以此为借口,不与亲逆,摆脱途经过的女子,也挡不住陈圆圆绣口轻启,咿呀伶音之**。遂,二人几盏酒后,有了金秋之约。

这时候,他断断是没有再想起董小宛的好了。

董小宛的姿容殊胜于旁人,但若与陈圆圆相比,大约还是要逊色几分。如此,那日与陈圆圆初见之后,再见董小宛美色,心中惊动大约也不似三年前那么浓重了。

彼时,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攻破襄樊。冒父尚在城中,处境危险。孝字当先,冒辟疆急于将营救父亲的事情处理妥当,无奈之下,只能与陈圆圆暂别。后来,陈圆圆为避豪绅劫掠,藏于郊野。二人再见时,陈圆圆分外感伤。

两人缱绻之下,陈圆圆欲委身下嫁。冒辟疆当然欢喜,几番假意推诿之后,欣然应了陈圆圆。遂,订下婚约。崇祯十五年春,冒辟疆料理完父亲的事,赶回苏州赴陈圆圆之约,却不想,佳人终是在劫难逃,被人掳走。

冒辟疆理应伤心,但次夜,便寻去了董小宛那里。冒辟疆自己说,是夜航小游,意外路过。但凡事经他宣之于口,总难免刻意。私以为,多半是怕落人口舌,说他薄幸,方才以此为托辞。哪里是什么路过。董小宛的住处他再三寻访,岂有忽然不认得的道理。

没有了陈圆圆,他还有董小宛。

没有了陈圆圆,他才想起董小宛。

次夜。一叶小舟,**在秦淮河上。兜兜转转,便到了董小宛的门前。一别已是三年,再见时,却恰逢是董小宛因家母离世愁思病倒的伤心时候。得知冒辟疆前来,董小宛强撑病体,梳洗打扮与之相见。待客之道,她不会错。

毕竟,冒辟疆的声名在那里。俊朗,有才情,又是复社清流。

虽在感情事上的人品令人不能恭维,但在男权旧社会里,他在众女子心中依然是翩翩佳公子不假。倒是董小宛聪慧,佯装不识。以董小宛的性子,若是陌路庸人来扰,夜半伤心时候定是不会迎见了。

董小宛软语问他,从哪里来?

冒辟疆便温柔说起三年前的匆匆一见。听此一说,董小宛霎时热泪盈眶。说,“当年,虽仅一面之缘,但家母对您是赞不绝口。一直为我惋惜,不能与您携手相伴。今日见君如见母,竟越发伤心了。”董小宛身子差,屋里尽是苦水药渣。

见者怜之。

几句话说下来,董小宛便觉身子有些乏。说着便撩开纱帐,请冒辟疆一同坐到床边闲话。据冒辟疆说,他欲走时,董小宛却不肯,百般挽留。还说董小宛对她说,“病中数日,寝食皆废,却因今日见了公子,方才有了生气。”真假难辨。纵是所言非虚,也实在避不开给自己贴金之嫌。

冒辟疆说明日还有要事,要遣人给父亲送信,告知平安喜讯。几番周折下来,终于拜别了董小宛。难耐董小宛一腔热情,便说明日再来。本是闲话敷衍。但次日友人皆说他断不可如此言而无信,负一女子。他方才如约而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