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佛 卞玉京 (第2页)
三
崇祯十五年。
卞赛十九岁,居苏州虎丘。尚未去金陵。彼时,当地有个叫作吴继善的男子春风得意,欲往成都当知县。亲友便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设宴,为之践行。并宴邀佳人为之助兴。卞赛应邀出席。
席上,不过是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虚情假意。卞赛不以为然。
只是做些分内的事,歌之,舞之,罢了。谁知,正是这一回的抛头露面,令她此生此世都有了挂念。席间,对她有意的男子不少,她一一不曾回应。唯独那人不同,沉稳,笃定,不轻佻。
在一群酒色之徒当中,他因此显得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甚至有一些忧郁迷离的味道在。这令见惯了登徒浪子的卞赛心上一惊。这一惊,便惊出了些许好奇,乃至爱意来。本不擅酬对的卞赛竟一时心意开阔起来,与他说话。
酒过三巡,她磊落似男子。
微醺之下,她开始有意无意地开始给他暗示。也不知是何缘故,他竟佯装不知。最后,卞赛放下了性子,眼波流转,直勾勾问了一句:“亦有意乎?”实在也不知是怎的,她竟生生对这初见又琢磨不得的男子着了魔。
他便是吴伟业。
是年,吴伟业三十三岁。
当日,宴席之主吴继善是吴伟业的堂兄。为堂兄践行是理所应当的,只是不曾想,会遇到卞赛。吴伟业,其人温吞敦厚,慢条斯理的性子里难免有一点怯懦,但这反倒对他做学问大有裨益。沉静的人,从来就不多。能够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已是难得。
吴伟业,出生于公元1609年,年长卞赛十四岁。字骏公,号梅村。世称“吴梅村”。先世居江苏昆山,祖父一辈始迁江苏太仓。十四岁时已通经博古,尤爱“三史”。文章写得也是颇有质地,不趋俗。后来,受到复社领袖张溥的赏识,收为门生。
成为张溥门下“十哲”之一。
吴伟业诗今存千余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其诗多是哀时伤事,极富时代感。近体诗、七律俱佳。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众。一首《圆圆曲》青史留名。
吴伟业的词作不多,但清丽哀婉,传诵也颇广。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其词道:“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
另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作品存世。
与王穉登、侯方域等人不同。吴伟业仕途顺遂。崇祯四年,二十二岁便高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科考那年,吴伟业高中榜眼,成了当朝首辅周延儒的门生。也因此,吴伟业在复社中的地位也迅速提升。
因首辅周延儒与次辅温体仁之间的矛盾甚深,而周延儒又与复社关系密切,且与吴伟业的父亲有一点交情,另外还与考官李继贞等人是同乡,因此,这些线索被对头温体仁掌握之后,周延儒跟吴伟业被告了一状。
纵不是政敌,换作旁人,大概也难免要猜疑,吴梅村高中榜眼是否暗藏猫腻。被告发之后,周延儒不平,直接将吴伟业的文章呈递于崇祯皇帝亲阅。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若吴伟业不是凭借真本事谋到这个前程,周延儒也断断是不敢请崇祯亲阅文章的。
阅毕。崇祯皇帝大悦。
亲批“正大博雅,足是诡糜”八字。
自此,吴伟业因祸得福,深得崇祯帝爱重。
同年八月。崇祯见吴伟业尚未婚娶,钦赐假期,准他归乡娶妻。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可见,这之于吴伟业来讲,是一件意义多么重大的事情。连吴伟业的老师张溥也写诗《送吴骏公归娶》相赠表达欣羡之心。
诗曰:
孝弟相成静亦娱,遭逢偶尔未悬殊。
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
富贵无忘家室始,圣贤可学友朋须。
行时襆被犹衣锦,偏避金银似我愚。
后来,出了一件事。
当年的大学士钱龙锡力挺袁崇焕得罪了魏忠贤,被罢官。
后来,崇祯兴大狱,株连甚广,钱龙锡被牵连论死。事发之后,举朝上下,无一人进言。唯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黄道周激于义愤,为钱龙锡辩冤。崇祯帝大怒,“以诋毁曲庇”,着令回奏。黄道周再疏辩解,被连降三级调用。但因他的缘故,钱龙锡方得不死。
崇祯五年,黄道周因病请求归休。将离京时,他第三次上疏谏言,曰:“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以致“士庶离心,寇攘四起,天下骚然,不复乐生”,建议崇祯“退小人,任贤士”,并举荐一批有才有志之士。疏上,获“滥举逞臆”之罪,削籍为民。
此时,吴伟业等人联名替黄道周鸣冤。崇祯震怒。但巧妙的是,另外六人一一获罪,唯独吴伟业免于追究。崇祯对他的器重,一再显露。所谓“皇恩浩**”,莫过于此。
崇祯十二年。吴伟业奉旨赴河南禹州宣封延津、孟津二王。
途中,得知母亲病重,宣封事毕便连忙赶回故里照顾母亲。吴伟业是孝子,父亲早亡,母亲是世上最令他顾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