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 柳如是 02(第1页)
浣花[柳如是]02
八
次年冬日。
钱谦益与反清人士黄毓琪扯上瓜葛。黄毓琪来访,告之欲起义,需钱柳夫妇给予经济资助。钱谦益也应允下来。一则是因黄毓琪乃钱谦益旧日老友,二则是因柳如是依然激烈如初,面对黄毓琪前来求助,丝毫不犹疑,劝钱谦益势必要助他一臂之力。
告别钱谦益之后,黄毓琪来到浙江舟山筹谋起义。却不想,事情败露,出师未捷身先死。钱谦益也被牵连入狱。对待钱谦益,柳如是虽爱不似从前,但始终知道自己的身份,是钱家的夫人。钱谦益入狱之后,柳如是不惜劳苦,日日奔波打点。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当中写道,“有学集壹秋槐诗集‘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序云:‘丁亥三月晦日晨兴礼佛,忽被急征。
锒铛拖曳,命在漏刻。河东夫人沉疴卧蓐,蹶然而起,冒死从行,誓上书代死,否则从死,慷慨首途,无刺刺可怜之语。’”
据说,在钱谦益北上做官的时候,柳如是在家与人通奸。
事后,有人将此事报官。从衙门归家之后,柳如是怒骂此人,说,大丈夫尚且不能保全节操,你却拿不能守身一事来责备一女子?言词里外,所怨怒的便是钱谦益变节一事。
四十日后,钱谦益被释放归家。
后来,钱柳夫妇还曾与郑成功和南明永历朝廷联络,图谋复明。但早已不能成事。晚年,钱谦益写了这样一首诗:东虏游魂三十年,老夫双鬓更皤然。
追思贳酒论兵日,恰是凉风细雨前。
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
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
陈寅恪评说此诗曰:
“当牧斋天启元年秋主试浙江作此谈兵诸篇时,其凉风细雨之景物,亦与崇祯十四年秋夕在燕誉堂共河东君话及旧事并简旧文时相似也。牧斋于此年三月闻阳羡再召之讯,已知不易再起东山。畴昔之雄心壮志,无复表现之机会,唯有独对闺阁中之梁红玉,发抒其感愤之意耳。然则此诗虽以‘东虏游魂’为言,实是悲叹个人身世之作也。”
此生,他也就只能这样了。
十年之后。
公元1664年,钱谦益离世。
终年,八十三岁。
他一生过得都不顺遂。
做过最好的事情,是娶回了柳如是。
九
钱谦益走后,柳如是晚景凄凉。
本来殷实的家产也在钱谦益生前入狱之后,因营救钱谦益一事,被悉数散尽。柳如是嫁入钱家之后,虽钱家的大夫人健在,但因钱谦益宠溺柳如是,家族里的经济大权一直掌握在柳如是的手中。见钱老爷去世,族人纷纷踏门而至,攘夺家产。
这便是古书中所言的“钱氏家难”。
其实,嫁与不嫁,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从良与否也未必真的最要紧。但是,柳如是,她生来便有一口气,断不能见自己日堕一层,残损一生。人只有一辈子,没有所谓的来生来世。每一步,她都要走得铿锵有力。去往思想独立、意志自由的路上。
不能以色事人,随男人摆弄。
可是,到此时,大半生也已过去。与钱谦益历经的风风雨雨,日渐寂静在旧时光里。大清国也一日一日昌盛起来,凡女如斯,能做的事情,实在已经不多了。其实,本也可以安稳度日,过完静好的下半辈子。只是,依然困阻不绝。
钱家的族人总以为钱谦益留下不少钱财可以搜刮。囊中几许,唯有柳如是知。她自然也不愿意,丢下脸面,将陈年往事一一讲与旁人听。更何况,已然骄傲了近一世。纵是终了,她也要顾全自己和钱谦益的颜面。她此生此世,能够走到今日,凭借的,不就是那一口必争的气吗?
依依不饶的钱氏族人,倒也未必真就在乎钱家那一点家财,多半是出于对大夫人多年屈居人下的怜悯。分明就是不让柳如是好过。但柳如是不是闲人。而今,这世上,也无甚值得她牵念、挂虑的了。应付这些族人,柳如是的智慧绰绰有余。
或许,她只是真的有些累了。
因此想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能决定生,但能决定死。
轻生的意念一旦生发,便如同顽疾一般,是久久也不能烟消云散。甚而,她会想,当年与丈夫泛舟西湖,欲投水自尽的时候,这一生便就该结束的。不洁的精神,一如失贞的肉身,苟延残喘于世,其实没有意义。她想。
于是,她决定,要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将钱家门风根治一回。那日,柳如是一身淡妆素服,端然静坐在堂前,与众族人对峙。她说,钱家的账簿都在她手里,既然各位执意要分刮财产,她区区一弱女子想必也是无力阻挠。便让众人稍歇片刻,待她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