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 柳如是 (第1页)
浣花[柳如是]
一
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曾绝版数年,少量存书在书市上的价格令人咋舌。晚年,与夫人僻居厦门的陈寅恪,身处人生最低谷的凄凉境况。因**的缘故,往来门生皆避之不及。生怕再与之有半点瓜葛。只求自保。
是在这样一种孤凉的境遇之下,陈寅恪先生依然在南方小岛鼓浪屿完成了他晚年最具影响力的这一部作品——《柳如是别传》。
昔日,曾为先生当年的助手黄萱小姐作文一篇,而今写的又是柳如是。对先生,倒是未尽点墨。当真,是辜负了对先生的一片敬慕之心。但想着,好事多磨,待自己学识精进一些的时候,再提笔为先生撰文,也可避免笔力不逮之拙。
先生写柳如是源自一颗红豆。
“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今次我写柳如是,只因那一句: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柳如是那一首《春日我闻室》写得是花软月细,美与哀愁交织共生。我向来也不是一个太深刻的人,写书作文往往都是意气用事,全凭内心一点莫可名状的热爱。譬如这一句诗,就让人隐隐按捺不住为她写一笔的冲动。
昔年,印象中柳如是应当是个才情、容色双双出众的女子,想着大概是属于那一种优雅沉静如马湘兰一般的人。但其实,不是。她很有脾气。一辈子都过得很不顺遂。所谓“一生负气成今日”用来形容柳如是的一生一世,大概也是贴切的。
二
有一种女子,最珍贵。
她有靓丽皮囊,才情殊胜,但平生所求却不是只做一名婉娈淑女,嫁与良人,过安稳一世。哪怕出身寒微,又坠入贱籍,依然有不灭的人生理想。竭尽所能,以梦为马。誓要在涛浪之间过最是漂亮的一生。她最懂梦想的重量。
柳如是如斯。
柳如是的幼年生活舛错凄凉。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江浙女子多婉秀水灵,柳如是又是美人中的美人。若生在贫寒人家,那么长得漂亮,并不是福气。
养不活就要被卖掉,漂亮一些能卖上一个好价钱的去处,多半都是烟艳冶**之地。
崇祯四年间。因被卖之时年岁尚小,柳如是便只能跟在人贩身边。当时,柳如是跟随的是盛泽名妓徐佛。徐佛虽在花名之下做人贩生意,但待柳如是尚好。柳如是,本姓杨,名爱。小字云娟。陈寅恪说,因“(云娟)此二字乃江浙民间所常用之名,而不能登于大雅之堂者”,所以,徐佛后来帮她改名“朝云”。
几年之后,柳如是出落得颇有姿色。黑发覆额,皓齿明眸,身段婀娜又不显骄矜,遂被吴江故相周道登的母亲周太夫人相中,买去。在周府,太夫人对她是怜爱有佳,处处都带着她。
时日长久,周道登自然不能不注意到母亲身旁的小美女子。
对柳如是有了想法。之于柳如是而言,周道登的年纪实在大了些,生身父亲的年岁亦不止。只是,自小无依的柳如是也是见惯了世人冷眼,身是女子已是不易,出身又不好,想谋得一段好生活,实在不易。
因此,柳如是也便顺遂了周老爷的心思,终是给他当了妾室。原本,柳如是也不是心机太深的女子。只是,世道艰辛,日子难捱,总是要被逼练出一身的本事,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她比马湘兰懂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她不怕委曲求全。
周道登是柳如是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陕北农民起义造反,身是当朝宰相的周道登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奉诏入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周道登见大势已去,以养病为借口,辞官归故里。
平日里,也便只是读书自娱,消度光阴。
他之于柳如是而言,似教书先生,似父亲,独不像夫君。
平日里,周道登极爱做的事情,便是教柳如是读书作文,吟风弄月。倒也是浪漫得很。甚至,为她重取“影怜”一名。只是妻妾成群的生活里,独宠爱妾总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对柳如是而言,是一件坏透了的事情。
好处是,因着他的缘故,柳如是学问精进,诗词俱佳。也因此愈发令周道登觉得此女不同一般,爱宠更甚。终于,有一日,柳如是陷入了妻妾群妒的境况。女子之妒,最是骇人。发展到极处,会变得手段残忍,用尽一切心机害人。极是冷酷、极是无情。
崇祯五年,周老爷去世。不久,青春正盛的柳如是因一桩与家丁有染的莫须有罪名被逐出周家大门。孤自又陷入一种天地苍茫、四下无依的凄惨境地。大约也是因了这样的事情,柳如是的心,日渐隐隐变得小心、警惕、坚硬,心思也愈加缜密。
离开周家之后,柳如是重回故地,无依之下,唯能投靠当年曾养教自己数年的徐佛,回到盛泽那家名为归家院的妓馆。
只是这样一来,走投无路的柳如是,终只能在烟花柳巷卖笑为生。昔日的相府下堂妾,到底还是沦落风尘。旧日女子,没有太多的谋生渠道,所求不过是嫁一良人,安度一生。
除此之外,能做的事情,几近于无。
后来,柳如是弃抛曾经,改名“柳隐”(一说“隐雯”),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在盛泽一地,高张艳帜,以此为生。至于,何时更名“柳如是”,依照陈寅恪的说法是:“时间至早亦当在崇祯十四年,或在适牧斋(钱谦益)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