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习惯(第1页)
十月的光总是缓慢地移动着。
江临舟的日子,也随着光的节律,一日一日铺展开来。
清晨七点二十,他总准时踏进教学楼。
第一节常是语文或数学,课间和老师打个招呼,回到座位照旧翻开笔记本,开始默写公式或复习课文。
他从不逃课,哪怕昨晚练到十点,第二天也不迟到。
有时候老师在讲台上点评作业,他就在课桌下偷偷写下前一晚练琴的结构标记。
练习日志被他裁成薄薄一册,夹在课本和乐谱中间,就像把另一个世界,藏在这个世界的缝隙里。
午饭后,他背着琴包,沿着老教学楼后的长廊缓步前行。
那是一条铺着木地板的老道,走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吱嘎声。
窗外的香樟树长得高,枝叶密实,阳光透过叶隙斑驳地洒在地砖上,一格一格,像不完整的节拍。
他每天都走这条路,脚步不急,像是提前为接下来的练琴时间做心理铺垫。
琴房在走廊最深处的一角,是唐屿亲自替他协调下来的。
房间隔音极好,门一关上,外界所有喧嚣都被切断。
天花板不高,光线柔和,落地窗遮了一半的纱帘,光影投在施坦威黑亮的琴盖上,像一片微微起伏的湖面。
这间琴房的琴况也出奇地稳定,音板紧实,触键反应均匀。
江临舟记得第一次试琴时,刚按下第一个音就知道,这里会成为他这段时间的主战场。
每天下午一点半,他准时进门。
不是立刻开琴,而是照旧在靠墙的椅子上坐下,从包里取出谱子,摊开,翻到初赛自选曲舒伯特《即兴曲》Op。90No。3的第三页。
他翻到舒伯特《即兴曲》Op。90No。3的第三页,在副主题收束那句旋律的句尾标了一个轻微的逗点。
铅笔尖几乎不带声音地划过纸面,他又在前一句的渐弱段落下方加了一道淡淡的“>”,提醒自己在这里不应该退太早。
那是唐屿前几天课堂上提的:“你的舒伯特,还不够静。”
“不是速度的问题,是你不肯等句子自己落下。”
那句评价像一道冷光,切得很薄,却精准。
起初他以为唐说的是节奏问题,后来才意识到,那说的是结构的“呼吸”。
不是减速,也不是停顿,而是一种“让句子自己完结”的气息感。
从那天起,他每天在弹这首之前,都会把这几页谱子再扫一遍,把每一个句尾的收势在心里过一遍。
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江临舟会在琴房区那条长廊尽头遇见林筱。
他刚练完琴,她刚好准备回去休息。
两人方向相反,步速却出奇一致,几乎每天都在那个转角碰头。
最初只是打个招呼。
她会轻声细语地问一句“练完了?”或者“练得怎么样?”
江临舟一开始也只是点点头,偶尔回一句“嗯”或“还可以”。
但时间一长,两人渐渐熟了些。有时候会在长廊窗边停下,说几句话。
有时是聊教学楼电梯太慢,有时是说中午食堂今天换了哪道菜。
她说话不快,但句子总是利落,也从不爱寒暄,问什么答什么,不多不少。
有一次她低头理笛盒,随口说:“我妈这礼拜出团了,没人给我送饭了,我今天晚饭只能吃面包。”
江临舟听完顿了顿,才问:“你不是寄宿吗?”
“是啊,但我一般晚饭不吃食堂。”她语气平淡,“我妈平时会在校门口给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