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1页)
他几乎成了谢知白延伸出去的、更健康敏锐的感官与绝对可靠的肢体。
谢知白只是因久卧而微微蹙起眉头,甚至无需发出任何声音,他便能立刻无声地递上温度恰好的温水,或是手法精准地调整他身后靠垫的角度与支撑位置;
谢知白的目光只是无意识地、略显空洞地投向书架某个模糊的方向,他便会如同读心般,准确无误地取出那本殿下可能想看的书,然后立于一旁,用低沉平稳的嗓音,极有耐心地为其低声诵读。
他们之间的交流早已超越了语言的范畴,更多的是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指尖的微动、甚至只是呼吸频率的细微变化,便能瞬间传递需求与回应。
这种深入骨髓的无声默契,让原本枯燥痛苦的治疗时光不再那么难以忍受,甚至在这片被病痛笼罩的小天地里,滋生出一丝诡异而坚实的宁静与全然的依赖。
这日午后,天色依旧阴沉得像一块吸饱了水的灰布,稀疏地飘着细碎的、几乎看不见的雪粒,无声地落在枯枝与屋檐上。
谢知白正闭目养神,呼吸轻浅,萧寒声则如同融入背景的雕塑,静立一旁,唯有警惕的目光时刻流连在榻上之人身上。
一名身着黑衣的侍卫放轻脚步,如同猫般悄无声息地入门,单膝跪地,压低了声音禀报:
“殿下,翰林院修撰林惟清于院外求见,言说……费尽心力寻得一本前朝御医遗留的疑难杂症手札孤本,其中或载有调理陈年目疾、固本培元的罕见古方,不敢怠慢,特来呈送殿下御览。”
谢知白浓密如鸦羽的睫毛几不可察地颤动了一下,缓缓睁开那只唯一能视物的右眼,眸底深处掠过一丝极快、难以捕捉的幽光,如同暗夜流星。
他沉默了片刻,仿佛在积攒开口的力气,最终发出的声音嘶哑低沉,带着久病之人的干涩:
“让他……进来吧。”
他微微侧过头,视线投向身侧的萧寒声,气息微弱地补充道,
“扶我……坐得……端正些。”
萧寒声英挺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紧紧蹙起,眉宇间拧成一个清晰的“川”字,周身的气息瞬间变得更加冷硬,明显极度不赞同此时见客,扰了殿下清静。
但他终究未曾吐出半个违逆的字眼,只是依言上前,动作极其轻柔、仿佛对待稀世珍宝般,小心翼翼地将谢知白从深陷的软垫中半抱半扶起来,在他瘦削的脊背与腰后垫上更多柔软却有力的靠枕,确保他能维持一个相对端正却又不至于太过劳累的坐姿,随后又将那厚重的银狐裘毯拉高,仔细掖紧每一个可能透风的缝隙,确保不露出一丝寒意可侵入的破绽。整个过程中,他都紧绷着下颌,线条冷硬,周身散发出的不欢迎与排斥气息,几乎化为实质的寒冰,弥漫在整个室内。
林惟清被侍卫引着,步履谨慎地踏入这间弥漫着浓重药香的内室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复杂的气息——浓郁却不令人反感的多种药材混合的苦涩清香,与银丝炭燃烧时发出的极淡焦暖气息交织,温暖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属于病榻的滞涩感。
他首先撞入眼帘的,便是软榻上那个几乎被厚重华贵的银狐裘毯彻底淹没的、单薄得惊人的身影。
谢知白穿着一身毫无纹饰的素净月白常服,宽大的衣袍更衬得他身形空荡瘦削,如墨的长发并未束起,松散地披散在肩头与背后,映得那张脸苍白得没有一丝活气,如同上好的宣纸,下颌尖削得几乎能戳破皮肤。
那枚造型奇特的墨玉遮瞳,在他缺乏生气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兀、刺眼,甚至带着一丝令人心悸的诡异美感。
他看起来比宫宴惊鸿一瞥时更加憔悴虚弱,仿佛只是一具被勉强支撑起来的、精致易碎的躯壳,一阵稍大的风就能将其彻底吹散。
唯一完好的右眼,眼神似乎也因久病而显得有些涣散失焦,带着深深的倦怠与无力感,极其缓慢地、仿佛需要耗费巨大精力般,转向进来的林惟清。
而那位如同煞神附体般的萧统领,就如同最忠诚且警惕的恶犬,紧紧守在榻边,寸步不离。
他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眸子,此刻迸射出冰冷如实质刀锋般的寒光,瞬间牢牢锁定在林惟清身上,那目光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审视、怀疑与赤裸裸的警告,仿佛在无声地宣告:
只要来人有丝毫逾矩或不轨之举,下一刻便会血溅五步,身首异处。
林惟清的心猛地一下子揪紧了,呼吸都为之一窒。
他来之前的所有基于逻辑的怀疑、所有在脑海中推演了无数遍的、关于幕后黑手的可怕猜想,在这副活生生的、极具冲击力与说服力的病弱景象面前,瞬间变得苍白无力、荒谬可笑,甚至让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与羞愧——他竟曾以那样阴暗的心思,去揣测一个被可怕病痛折磨至此、挣扎于生死边缘的可怜人。
他立刻深深躬身,行了一个极其恭敬的大礼,声音都不由自主地放得极轻极柔,生怕惊扰了榻上那尊仿佛一碰即碎的琉璃美人:
“微臣林惟清,叩见七殿下。听闻殿下凤体久恙,心中日夜忧挂,寝食难安。近日偶得一前朝隐居御医亲笔手札孤本,字迹斑驳,然其中似有记载调理多年沉疴目疾、固本培元、续接生机之古秘方,微臣才疏学浅,不敢妄断,亦不敢私藏,特此冒昧献与殿下,祈盼能于殿下圣体康复有一丝微末助益,则臣心稍安。”
他的言辞恳切,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赤诚与担忧。
谢知白极其缓慢地、微微抬了抬那只瘦得骨节分明、苍白可见青色血管的手,动作显得吃力而虚弱,仿佛抬起手臂都需要耗费莫大的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