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分的桥梁与隔壁班的距离(第1页)
中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着尘埃落定前的焦灼与期待。蝉鸣是县城夏日永恒的背景音,嘶哑、绵长,在香樟树浓密的枝叶间不知疲倦地鼓噪。柏油路面被毒辣的日头晒得发软,蒸腾起氤氲的热浪,模糊了远处低矮楼房的轮廓。街道两旁的小卖部门口,冰柜嗡嗡作响,偶尔有穿着汗衫的老伯摇着蒲扇坐在树荫下,眼神放空地望着车来车往。就是在这样一个闷热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的午后,分数出来了,那绝对是我好运爆表的时刻之一,没想到运气加持,我跟他竟然只差0。3分,这个分数足够上我们县的第一中学了,小县城的好处(或者说局限)在此刻显现无疑:高中就那么几所,最好的只有一中。大家的跑道狭窄而清晰,目标几乎一致。所以,当最终的中考成绩像命运开的一个玩笑般揭晓时,那0。3分的微小差距,简直像一道神谕的光,照亮了我整个灰扑扑的夏天。这个数字像被烙铁烫过一样,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不是一道鸿沟,而是一座不可思议的桥梁!它意味着,我们——我和他——竟然真的同时越过了那道金光闪闪的门槛!我们都能进县第一中学了。“太棒了啊!”内心的欢呼几乎要冲破喉咙。这不仅仅是考上理想学校的兴奋,更是某种隐秘联结的确认。巨大的喜悦如同夏日突如其来的雷阵雨,瞬间冲刷掉了所有的忐忑。县一中,这个承载着整个小县城最高教育期望的地方,是无数像我这样的学生梦寐以求的殿堂。不同于市里那些遥不可及的名校,县一中就是我们认知里最顶尖、也最实际的目标。能考进去,在父母和邻里眼中,就已经是“出息”的证明了。竞争?当然有,但在我们这座节奏缓慢的小城,升学压力远不像大城市里那么硝烟弥漫、令人窒息。能踏进一中的门槛,本身已是莫大的胜利。
中考前,那个念头在我心里盘旋了无数次,却始终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死死地压在舌尖,怎么也吐不出去。我不敢问,更不敢提议。我怕。我怕自己大放厥词,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一起考县一中吧”,结果最后名单上只有他。那种尴尬和失落,光是想象一下,就足以让我无地自容。更重要的是,那些连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在胸腔里鼓噪发酵的心思——那些因为他一个不经意的笑容就心跳加速,因为他解出一道难题就莫名崇拜,因为他偶尔的注视就脸红耳热的微妙情愫——如果连共同奋斗的资格都失去了,我又该以何种姿态与他相处?恐怕只会更难,难到只能永远封存在心底,成为一道暗哑的疤。
但是现在,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开始新的故事了,林薇考的也还不错,但是她的分还是不够一中,去了县二中,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天,我们抱着哭了一下午,约定要保持联系不能忘了彼此,田水也留在了县二中,之后再一次见面,已经是大学毕业后的事了,现在回想,很多人很多事,当时觉得是自己世界的所有,但是时间很快走过,只留下回忆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天空蓝得晃眼。我背着塞得满满的书包,跟着爸妈脚步轻快又自豪地踏入县一中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陌生的气息。高大的教学楼不再是初中时熟悉的样子,仿佛每栋教学楼都有不同埋头苦读的身影,操场上奔跑的身影都是生面孔,空气里混合着新书的油墨味、青草的涩味,以及一种无形的、名为“高中”的压力感。兴奋是真的,像第一次远航的水手看到无垠的大海;忐忑也是真的,像小船即将离开熟悉的港湾,驶入未知的风浪。
跟着人群寻找分班名单。巨大的公告栏前早已被新生和家长围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议论纷纷。我深吸一口气,像一尾逆流而上的小鱼,努力挤进人群。汗味、新衣服的布料味混杂在一起,空气粘稠得如同蜂蜜。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跳得像擂鼓,手心沁出薄汗,黏腻腻地贴在书包带上。目光像雷达一样,焦急地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上飞速扫描,任伟的名字就算不故意看都能立马看到,重点一班,我匆匆掠过,先找自己的名字?不,几乎是下意识的,我的视线在无数个名字中疯狂搜索着那个熟悉的字符组合——他的名字。找到了!心跳漏跳一拍,紧接着是更剧烈的鼓动。他的名字,端正地印在高一(X)班的名单上。视线几乎是平移了0。3秒,紧接着,在隔壁班级名单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并排耶!不是上下,不是隔开几行,就是那么巧,那么近地排在一起,那一瞬间,0。3分的距离仿佛具象化了,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带着温度的奇妙缘分。它不再是考卷上的差距,而是将我们名字连在一起的、命运的红线。窃喜像细小的气泡,咕嘟咕嘟地从心底冒上来,盈满整个胸腔。我们不仅在一个学校,还在隔壁班,我又看了看我的班级,有禾姗,也是我初中同学,她跟陈雨玩的很好,我们之前也一起喝过奶茶逛过小吃街,不错不错,是个好开端。
然而,这份狂喜在踏入教学楼,找到高一教室时,被现实轻轻地泼了一小瓢冷水。教室宽敞明亮,桌椅崭新,讲台黑板一尘不染。我一眼就看到了他。他坐在靠窗的位置,第三排还是第四排?阳光透过窗户,在他浓密的发顶跳跃,勾勒出少年清俊的侧脸轮廓。他微微低着头,似乎在看刚发下来的新书,或者只是在出神。气质依旧是那种沉静的、带着点书卷气的专注感。只是……我的目光扫过教室门口的班牌,再看向斜对面不远处那个挂着高一(Y)班牌子的教室门,那是我的班级,中间,隔着一个宽敞的楼梯间。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悄然爬上心头,“我们真的在一个高中了,在一个年级,名字还那么近地贴在公告栏上……可是,不像初中那样了。我们两的教室,隔了楼梯,好远好远呐……”物理上的距离,仅仅是一个楼梯的宽度,十几步就能跨越。但在心理的地图上,这短短的距离,仿佛瞬间被无限放大,变成了一个需要鼓足勇气才能跨越的、充满未知和忐忑的崭新世界门槛。
新班级里,除了禾姗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讲台上老师威严的扫视,课本上艰深莫测的知识点预告……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这不再是那个可以轻易借块橡皮、讨论作业的熟悉环境。而他,就在斜对面那扇门后,近在咫尺,却又像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0。3分的缘分让我们能再次相遇,而这隔着一道楼梯的距离,却成了高中生涯给我上的第一堂课:世界变大了,有些路,需要自己一个人先走。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在这崭新的、广阔却也更具挑战性的门槛前,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启齿,只能小心翼翼地藏在一本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