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20130(第2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近日西北动荡,将士们这个年没过好,朝议时为何都不提增兵一事?突厥在这个时候派兵,定然有别的意图。”

“阿晚也知晓,”程羡之替她重新插正钗环,“西北的兵自是要增,可如何增,增多少,何时增,方是关键。”

“正月出了,姜国公也要启程回山海关,可如今出了元宵,朝上兵部都未提及此事,你可是担心其中有何变故?”陆听晚猜得一二,近日姜海义来锦华宫的次数多了,每每与太后商议时,都不让任何人伴在左右。

程羡之思虑许久,不想她跟着忧心,只道:“阿晚,若锦华宫无需再待,日后就跟我一起回雁声堂,好么?”

他一双幽瞳清澈不失真诚,陆听晚模模糊糊地点了点头,程羡之得了回应,心中更是松几分,那些肩抗的担子也仿若轻了些。

二人于风久立,陆听晚自身还有要事,程羡之也是忙不开的,她便率先道:“我该回去了。”

陆听晚走后不久,程羡之要去六部,又叮嘱了寒舟些事宜。

“寒舟,去一趟枫林巷。”程羡之声音沉稳,“还有,派人继续盯紧京郊外的动静,禁军每三日轮防改成每日,不得外宣。”

“是。”

“派去西北的探子可有回信?”

“如大人所料,西北战情急迫,谢昭领着守备在黄沙里交战多日,军饷最多能撑一个月,山海关风平浪静。”

“再送一封信到关州知府。”那是增兵令,需由中书令草拟文书,方能出兵。

事急从权,程羡之不得不越了章程,要等朝中议后再出兵增援,西北恐怕已撑不到那时,关州调兵,从西北几城后方绕到边境交战地,能避开突厥的眼线,不论姜海义又或是突厥,断然想不到大岚即便增兵,也不会选离交战地最远的关州借兵,打的就是措手不及。

锦华宫内,姜海义从内殿出来,迎面正巧看见回来的陆听晚,陆听晚恭敬行了一礼,姜海义驻留须臾,往日即便见着也不会与她多话的人,今日却不知怎了。

姜海义打量人,道了一声:“陆掌宫?与陆仆射倒是有几分相似。”

“国公爷,女随父自古都有说道。”

“像又不像。”姜国公话里有话,陆听晚不明他何意,却未丝毫露怯。

“陆仆射深谋远虑,却抵不过女儿,自有决断。”

“姜二公子,我的姐夫,”陆听晚说,“也不似国公爷这般行事果决,心宽忘事,不然又怎会久久不能忘去我阿姐之死,不知姐夫可有好些?”

姜国公面色铁青,两个儿子,一文一武,本是姜家鼎盛,奈何一疯一死。

姜海义冷哼一声,震袖而去,陆听晚盯着背影,陆家当初好端端被查抄,案卷里证据确凿,可那些证据都是如何出去的,她沉思须臾,踏进了锦华宫。

姜太后卸下朝议的服饰,略显疲惫,“陛下歇息了?”

“回娘娘,陛下年纪小,每日朝政卯时前就起了,这会睡得熟呢。”陆听晚想起广陵殿龙榻上的孩子,心疼着。

“突厥进犯,增兵一事,你如何看?”姜太后道。

“西北兵力有限,突厥主力军原在山海关外,突然绕过山海关跋涉西北千里,定是早有预谋,此时突厥在山海关兵力薄弱,他们不怕大岚起兵攻势,其中倒是蹊跷。”陆听晚替姜太后捶背。

“那依你之见,眼下应要增兵西北?”

陆听晚面上一知半解:“西北增兵定是紧迫,可朝上娘娘不提,其他朝臣也都按兵不动,听晚堪不破其中缘由。”

若朝廷增兵,京都兵力空虚,倘若手握重兵者有意谋反逼宫,京都拱手于人,君权易主。山海关此时若出兵攻打突厥,又怕突厥有所防备,使大岚陷入内忧外患之境。

唯有一法,便是姜海义率先带军返回山海关,兵部再增援西北。

不然程羡之断然不会从京都派兵增援,让姜海义有可乘之机,皇帝年幼不理政事,他必要谨小慎微,稍有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姜太后眯着笑,“你聪慧机敏,朝政千丝万缕,你堪不破也是情理之中,若是你,你会如何?”

“西北眼下战事紧急,突厥攻破城池,首当其冲的便是城后百姓,先解眼前之困自是首要。”她非局势中操盘人,若忽略几方势力,此举自然没有问题。

姜太后接受了姜海义的提议,只需大军入城后,助其开东南门,让大军入皇宫,挟天子以令诸侯,姜太后坐阵身后,自是胁迫者。

公孙延登基后,她仍是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姜家铲除异党,鼎盛仍在,自是最好不过。

“哀家与你之见不谋而合。”姜太后悠悠道。

翌日含章殿,姜太后提议京都派兵增援,山海关更要增加防守,以免突厥突然进犯,再步西北后尘。

朝中无人异议,程羡之凝眸应下,着中书令与尚书省,草拟起兵文书,军队整装待发。

待抵达滨州已是两日,京城静得不像话,程羡之往返六部与皇宫,与昔日无二。

派出的兵力算着日子也该抵达西北,而原本出了城前往山海关的军队,入夜后兵临城下,黑压压铠甲映在火光。

寒舟禀报军情,“大人,如您所料,姜海义折回来了,宫内东南门守卫开了宫门,此刻已经入了皇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