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第18页)
“赤衣盟中徒众,并非全都忠心耿耿、矢志不移。以高官厚禄相诱,总有心志动摇者。”
谢韫的语气漫不经心,杨惜却从中听出了慑人的深意。
杨惜怔了一下,望着眼前这人深邃的眼眸,只觉得他眼中仿佛蓄着一潭深不可测的黑渊。
“臣之所以对赤衣盟的对向了如指掌,正是因为,赤衣盟中,有吕敬身边的亲信上书告密,将他们的谋划悉数告知臣了。”
“臣已掌握散布在长安城内的一千多赤衣盟徒众所处方位,秘密着人缉捕了其中为害最大的几个。”
“殿下先前在蛇窟中见过的那个名叫红药的女子,也在其中。”
“殿下登基后,下旨将他们当众斩决便可。”
“新帝登基之初便暴力镇压赤衣盟徒众,只会加重局势的混乱,促使其提前叛乱。”
“本宫以为,应该命令各州刺史、郡守清查流民,将他们分别护送回本郡,使其安居,以削弱赤衣盟党徒的力量,这样,不必劳师动众,便可以平息事态。”
杨惜平静地望着谢韫的眼睛,语气坚定。
听完杨惜的话,谢韫突然难以自抑地笑出了声,“……平息?殿下,臣说过了,这世道是虎狼之世,殿下是想以温柔仁善的政令去感化那些吞骨拆肉的虎狼吗?”
“世道是虎狼之世,那些民众却并非虎狼。”
“殿下爱民如子,是我大燕黎民百姓之福。”
“不过,殿下,安定民心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做到,您别忘了,大燕北疆还有突厥在虎视眈眈呢。”
“若不能尽快扼灭赤衣盟的火势,待赤衣盟起势,突厥趁大燕内乱挥师南下,大燕危矣。”
“臣之所以一定要殿下斩决被缉捕的赤衣盟徒众,是因为若殿下赦宥他们,就无法鼓励那些守法的百姓。”
“犯罪而不受罚,只会使得人心动荡,寇盗集团愈加猖狂,唯有严厉镇压为害最大者,以儆效尤,才能震慑人心,使毋再犯。”
谢韫见杨惜肃目不言,语气平静地接着道,“另,除了斩决赤衣盟徒众,殿下还应同时斩决一批豪强贪官。”
“依臣看来,吕敬之所以能兴兵作乱,原因在于贪官豪强多放任自己的父兄子弟搜刮财富,掠夺百姓。百姓有冤无处申诉,这才打算与朝廷对抗,聚集起来成为盗贼。”
“殿下不妨让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免冠徒跣行至市口,当众斩决,再将他们的头悬挂在京城南郊,向百姓谢罪,承诺今后将严肃考察各地刺史、郡守的能力,便能抚民。”
每当百姓人情怨愤,开始反抗朝廷统治时,统治者就会将矛头指向民愤极大的某一个小集团乃至某一个人,以制裁他们的方式转移百姓注意,以平民怨,先前的魏后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真正最深刻最尖锐的矛盾,却总是被很好地隐于其后。
杨惜想到这里,沉默了许久,忽然笑了,定定地看着谢韫,拊起掌来。
“不愧是仆射大人。”
“仆射大人将一切都替本宫想好了,本宫就该做个只会乖乖点头同意的傀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识好歹地与仆射大人辩争,是不是?”
杨惜的语气虽轻飘飘的,谢韫却听出了其中的深意,当场优雅从容地撩袍跪下,“臣不敢。”
杨惜看着谢韫在自己面前做出臣服的姿势,眸光闪烁,扫过谢韫清瘦修长、深深曲伏的脊背,只觉得像孤狼般蓄势待发,随时都可能突然扑咬自己,咬断自己的喉咙。
不待杨惜回答,谢韫便微微抬首,笑着答道,“臣知道,殿下对臣的行事做派多有不满,可是殿下,没有臣,您来如何守卫您的江山?”
“若不是臣,殿下兴许早在魏后之乱时,就变成魏添的脔宠了。”
“若不是你,长安百坊千宅的百姓,也不会平白枉死。”
杨惜想到那个用枯黑的稻草当手臂的女孩,火气窜上心头。
此言一出,殿内的侍卫竟纷纷架起了刀,对杨惜摆出了防御姿势。
看着这副讽刺的景象,杨惜愣了一下,旋即笑出了声,“能令宫中侍卫都听命臣服,仆射大人好手段啊——等明日本宫登基,本宫要不要直接将那方传国玉玺封往仆射府上?”
两人正僵持不下间,一个素白的身影从门口缓缓走来。
萧鸿雪虽目不能视,但明显已经很熟悉东宫的路,他摸索着,步伐缓慢地走到杨惜身旁,伸出一双纤白柔腻的手,轻轻搂住了杨惜的腰肢。
萧鸿雪亲昵地蹭了蹭杨惜背后如瀑的墨发,吐出了几个模模糊糊的音节,“哥…没看见…担心。”
杨惜见是萧鸿雪,锐利的神色瞬间变得无比温柔,他伸手摸了摸萧鸿雪的头,“抱歉,哥哥今日有些事,所以没能一直在碧梧院陪着我们阿雉。”
“阿雉一直没看见哥哥,担心哥哥了吗?”杨惜很轻易地听出了萧鸿雪想要表达的意思。
萧鸿雪点了点头,极其自然地顺势坐到了杨惜腿上,他将脸靠在杨惜胸口,一手轻轻攥着杨惜的袖摆,一手摩挲着杨惜祭服上的金玉坠饰,明显对杨惜很是亲近依赖。
站在一旁的谢韫看见这副光景,眉心微皱,深深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