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暖冬(第2页)
“额!”
晚上,秦氏带着小五儿和老二晓雅刨出了埋在地下的两坛子银钱。
第二天,兰家姐妹跟着秦氏去买粮食。走到米店附近的时候,街上的人明显比别处的多,米店的生意好得很,收银、装米、称米流水作业,小伙计们头上的汗顺着脸往下流。
兰家母女雇人把买的粮食拉回家,米、面、豆子等厨房里堆了好几袋子。娘说:“这些米面加上剩下的那一堆能吃到过年了,我不信他夏不收麦,秋还不收谷!”
小五儿向娘要了些黄豆绿豆红小豆,种在白叠子旁边刚刚翻好的土里。
秦氏见女儿极爱鼓捣这些农物,十分纳罕,但她是农家女儿出身,便十分在行的指导小五儿怎么挖坑,怎么撒种等。
老天一直不肯下雨,粮食蔬菜已经贵得吓人了。
秦氏叹着气把辘轳上的绳子全放下去,也只能打上来半桶水,兰家姐妹们把水桶抬到院墙边,先浇葫芦,再浇黄豆、白叠子。这一阵子家里蔬菜的主要来源是葫芦和黄豆,黄豆加盐煮成咸豆吃,葫芦只能捡嫩得尚未长籽儿的摘下来炒了吃,一开始还觉得有奇怪的味道,时间长了便象吃其他蔬菜一般了。
小五儿见日常没人吃豆芽儿,因为上次白叠子的事有了戒意,不知道怎么提出这个主意,想了好几天,才想到一个由头对秦氏说:“去年七月七我在街里玩,见那边一个老嬷嬷领着她媳妇在‘种生’,豆芽儿麦芽儿长得又长又好,尤其那豆芽儿看着又嫩又脆,觉得那东西能吃,咱们试着种点吃吃看看吧?”
秦氏迟疑道:“‘种生’是人家求孩子用的,且不说那东西能不能吃,你们女孩儿家怎么能种那个?”
小五儿听了便不再说话。
端午之后,老天终于下了两场雨,娘说还赶得上种上谷子,等秋天谷子一下来,粮价就平稳了。
到了三伏天的时候,连着阴了好几天,天气闷得要死。半夜里一声霹雳,雨哗啦哗啦地下了起来。这一下,竟然连雨起来,下下停停,每天或多或少必有一阵雨。没几天,地势低洼的庄子已经涝了。老天爷哄着人们拿出最后一点谷子种上,才浇起这瓢泼大雨来,把人们的希望彻底浇灭了。
粮价翻着跟斗一路飙升上去。
有传闻说某某粮店被抢了。这似乎是一个暗号,买不起粮食又没东西吃的灾民便在粮店附近左一堆、右一堆地聚集着,互相观望着。胆小的商人便关了门,不再粜粮。
官府出了告示,平抑粮价,发现有高价卖粮的不法商人都要重罚。没几天粮店都关了门。
官府的折子一道一道报灾上去,只等着朝廷放放赈救灾,不料皇上偏偏笃信道教,却派了一群道人到灾情最重的川陕两路去禳祈。
道人打着救灾祈福的名号,借了皇帝的威势,威风凛凛地入了川。一路上官接官送,捧得这帮道人更是性子骄骄的,哪里还记得三清的教诲。
做了两次道场,就要大起道观,新建丹房。在地方上要钱要人,催促工期。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力气扛瓦搬石?鞭打棒赶之下,不知又添了多少冤魂。
地方官府被勒逼不过,也写了奏本逐层上报朝廷。
道士却已先递了折子——说是灾星异动,天下有难。所以天灾频繁,饿殍载道,民不聊生。众道士不辞辛劳、昼夜作法、祈求上苍,才感动上仙点化:只有广筑道观,形成气势,才能镇压妖邪,固天下而教化百姓,以保大宋江山世代传承。
皇上见找到了灾难的根本,却是龙颜大悦,从国库里拔了白花花的银子,又下旨加了赋税,供应建道观丹房的钱财。
百姓已是卖儿卖女、家破人亡,哪里还有钱交税?一时只闹得怨声载道。官逼民反,不久就有灾民起义,竟聚众上万。
消息传到舒州府,已经演变出了各种版本,一时竟流言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