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结局(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24章大结局上

长安秋意已深。灞桥两岸的柳枝褪尽了青翠,显出几分萧索。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叶子由绿转黄,再染上深沉的褐红,风过处,便簌簌飘落,一叶而知秋深矣。

太学宫是刘彻为显自己崇儒术、育英才而设的学府,坐落于长安城东南隅。红墙黛瓦,殿宇相连,庭中古柏森森,枝干虬劲,一派庄重气象。

然而内里却是自公孙弘后少有人管,向来松散。

博士之位,多成养老之所、清贵之阶。那些博士们,或醉心于皓首穷经,钻研章句之微末,以期有朝一日能登堂入室,为天子讲书,博得君王一顾。或早已失了锐气,只将太学当作一处清闲所在,安享朝廷俸禄。

至于学生?太学不过是他们履历上可有可无的点缀,其间权贵子弟镀金混资历的去处罢了。

故而,当霍彦第一天前来署理太学事务时,那些个或倚老卖老、或自视甚高的太学博士们,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霍彦从大司农署往太学,虽说是一样品秩,但到底是从帝国腹心到了这个边角料的地方,谁不多想这位年纪轻轻便因治河、理财、又是军功封侯的霍家子来太学,想必是朝堂争斗中的暂时避风港,或是天子给他个清贵名头休养罢了。

更有人想,霍彦虽得陛下信重,但终究同他舅兄一般算个末流起家,是个钻营实务的“幸进”之辈,哪里懂得真正的经义微言大义?众人心中轻视,面上便带了几分敷衍与怠慢。

其间议论声在霍彦没来时就不绝于耳。

“黄口小儿,也配执掌辟雍?怕不是来躲清闲的。”

哼,一介幸臣,懂什么圣贤大道?且看他能折腾几日!”

他们说的起劲儿,孰不知在一旁有朱买臣这个霍彦的眼睛。

虽然早早知道太学的德行,文人死清高,霍彦来此第一日,场面还是便堪称“别开生面”。

辰时已过,本该是博士授业、诸生听讲都到中段之时。

然而,偌大的太学正堂“明伦堂”内,稀稀拉拉,人影寥寥。

博士席位空了大半,只有三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捧着竹简,摇头晃脑,声音低得如同呓语。堂下本该济济一堂的学生席位,更是小猫三两只,有的哈欠连天,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干脆伏案酣睡。

殿外秋风卷着落叶,打着旋儿从敞开的门扉灌入,更添几分凄凉冷清。

霍彦第一次觉得可笑,关键是他想着今天第一次见还穿着挺郑重的,绛紫深衣外罩一件月白色锦缘直裾袍,腰间系着青绶玉带钩。

现在,没人把他放在眼里。

虽然他这个人也不太往人眼里站,但好歹身份在这,这些人不给他脸。

上一个不给他脸的,坟头草都三丈了。

他负手立于堂前,俊美的面容上神色平静,缓缓扫过这满目萧条。

他唇角那点标志性的小红痣,在秋日的微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随侍在他身侧的朱买臣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看着眼前景象,又偷眼觑着霍彦的脸色,生怕这位年轻气盛的君侯面上挂不住。

[啧啧,这下马威够狠的,是博士们约好的怠慢,还是学生们真就惫懒至此?]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还没烧就遇上了泼天冷水?]

[避他锋芒?]

……

霍彦微微偏过头,侧脸线条在光影中显得异常流畅,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买臣。”

“下官在。”

朱买臣连忙躬身。

“取太学博士及诸生名册来。”

霍彦的目光依旧平静地落在那些空荡荡的席位上,语气平淡无波。

“现下除去奉诏入宫为陛下讲书的,余者,无论博士还是学生,凡今日无故缺席者,名册之上——”他顿了顿,唇边勾起一丝极淡的笑意,“皆除名。”

霍彦何时避过旁人锋芒?

取刀!

轰——!

此言一出,不啻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仅存的几位老博士猛地抬起头,浑浊的老眼中满是惊愕与难以置信。堂下那几个昏昏欲睡的学生瞬间惊醒,睡意全无,脸上血色褪尽,只剩下恐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