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61 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61章神秘信件

蜀地的秋阳,总带着几分缠绵的暖意,透过考古队临时驻扎的青瓦木屋窗棂,在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木屋外,岷江的水声潺潺,像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絮语,伴着偶尔传来的队员们的四川方言交谈声,勾勒出一幅宁静却暗藏玄机的画面。燕承风坐在案前,指尖摩挲着刚清理出的一片青铜残片,残片上模糊的云雷纹蜿蜒缠绕,仿佛在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神秘过往。这些日子,考古队在三星堆遗址外围的勘探虽有进展,却始终没能触及文明的核心,那尊出土的青铜大鼎上,几组奇异的符号如同无解的谜题,让这位见多识广的考古领队时常陷入沉思。

“燕队,喝碗凉茶解解暑噻!”门口传来清脆的女声,苏瑶端着一个粗瓷碗走了进来,碗里的薄荷茶冒着淡淡的热气。她穿着一身耐磨的卡其色工装,头发利落地束在脑后,额前几缕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作为考古队里最年轻的骨干,苏瑶不仅专业功底扎实,骨子里还带着蜀地女子特有的泼辣与果敢,这些日子跟着燕承风风餐露宿,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燕承风接过茶碗,抿了一口,清凉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几分倦意。“遗址那边怎么样了?有没有新的发现?”他问道,目光又落回了那片青铜残片上。

“还能咋样嘛,老样子噻!”苏瑶往椅子上一坐,拿起桌上的一块干粮嚼了起来,“老张他们挖了三天,除了几块碎陶片,啥子硬通货都没得。倒是李教授那边,对着鼎上的符号研究得入了迷,昨晚上硬是熬到后半夜,眼睛都红得跟兔子一样咯。”

正说着,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队员小王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异样的神色。“燕队,苏姐,外头有个包裹,说是给你的,没得寄件人,怪得很噻!”小王是土生土长的四川娃,说话带着浓浓的川腔,此刻眉头皱得紧紧的,手里捧着一个用牛皮纸层层包裹的物件。

燕承风心中一动,起身接过包裹。包裹不大,入手却有些分量,外层的牛皮纸已经有些磨损,像是经过了长途跋涉。他仔细端详着,包裹上没有任何寄件信息,只在封口处用一根粗麻绳简单地捆着,绳结打得工整而牢固,不像是随意包裹的样子。

“从哪里来的?送包裹的人呢?”燕承风沉声问道,指尖已经触到了粗糙的牛皮纸,一股淡淡的、奇异的香气隐约传来,不是现代油墨的味道,反而带着几分古朴的气息。

“不晓得嘛!”小王挠了挠头,“我刚才在门口抽烟,就看到包裹放在石阶上,周围连个人影都没得。我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想着可能是给你的,就赶紧拿进来了。”

苏瑶也凑了过来,眼神里满是好奇:“会不会是哪个老乡送来的?或者是之前联系过的当地文物部门?”

燕承风摇了摇头,指尖轻轻摩挲着包裹表面:“不像。文物部门寄东西都会有明确的标注,老乡也不会用这种牛皮纸包裹得这么严实。”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而且这香气……你们闻闻。”

苏瑶凑近闻了闻,眼神瞬间变了:“这是……松烟墨的味道?还有点陈年纸张的霉味,不像是现代的东西噻!”作为文物修复专业的毕业生,苏瑶对各类古物的气味有着敏锐的感知,这股气息让她立刻警惕起来。

燕承风不再犹豫,伸手解开了麻绳,一层层剥开牛皮纸。里面是一个暗红色的锦缎盒子,锦缎的料子有些陈旧,边缘已经微微磨损,但上面绣着的云纹依旧清晰可见,针法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岁月沉淀的质感。打开锦盒,里面铺着一层柔软的宣纸,宣纸上平放着一封信,信纸泛黄发脆,显然已经有些年头了。

那股淡淡的墨香此刻变得愈发清晰,混杂着纸张的古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到了遥远的年代。燕承风小心翼翼地拿起信件,指尖触到纸张的瞬间,能感受到其粗糙而厚实的质地,显然是用古老的工艺制作而成。他轻轻展开信纸,只见上面的字迹用毛笔书写而成,墨色浓淡相宜,笔锋遒劲有力,带着几分秦汉篆书的韵味,却又夹杂着些许难以辨认的古拙笔法,显然书写者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

“欲知古蜀文明全貌,需寻岷江源头之石,其上亦有符号呼应。然路途艰险,心怀叵测者亦在觊觎,望君谨慎前行。”

短短三十余字,如同惊雷般在燕承风的脑海中炸响。他反复诵读着,目光紧紧盯着“岷江源头之石”和“符号呼应”这几个字,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青铜鼎上的神秘符号始终是他心中的执念,这些日子,他查阅了无数古籍文献,试图找到破解之法,却始终一无所获。而这封信中提到的岷江源头之石,竟然与鼎上的符号有所呼应,这无疑为破解古蜀文明的谜团提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线索。

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茂县、汶川等地,最终汇入长江。其源头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人迹罕至,自古以来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古蜀文明与岷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说中,古蜀先民正是沿着岷江两岸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但岷江源头一带,因其险恶的自然环境,一直鲜有人涉足,更不用说发现什么与古蜀文明相关的奇石了。

燕承风的手指微微颤抖,信纸边缘的纸屑因他的动作轻轻飘落。他抬头看向苏瑶,发现苏瑶也正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震惊与难以置信。“燕队,这……这是真的吗?岷江源头还有这样的石头?”苏瑶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川腔在此刻显得格外急促。

“不好说。”燕承风缓缓摇头,眉头紧锁,“但信中提到的符号呼应,绝非巧合。青铜鼎上的符号太过奇特,除了古蜀文明本身,很难有其他文明能与之产生关联。”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回信件上,“只是这封信来得太过蹊跷,匿名寄来,没有任何线索,写信人究竟是谁?是敌是友?”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石压在燕承风的心头。自从考古队进驻三星堆遗址以来,就一直怪事不断。先是勘探过程中多次遭遇莫名的阻碍,仪器无故失灵,后是有不明身份的人在遗址周围徘徊窥探。之前,他们就已经察觉到,有一个神秘组织在暗中觊觎着古蜀文明的宝藏,这个组织行事诡秘,手段狠辣,让人防不胜防。这封信,会不会就是这个神秘组织设下的陷阱?引诱他们前往岷江源头,然后伺机而动?

“依我看,这八成是个陷阱!”小王在一旁忍不住插话道,“那个神秘组织肯定晓得我们在破解鼎上的符号,故意弄这么一封信来,想把我们引到岷江源头那个鬼地方去。那里山高路险,到时候他们想咋样就咋样,我们岂不是成了瓮中之鳖?”小王的话说得直白,却也道出了众人心中的担忧。

燕承风沉默不语,他知道小王说得有道理。岷江源头地区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交通闭塞,一旦深入其中,很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神秘组织真的在那里设下埋伏,后果不堪设想。但与此同时,信中提到的线索又太过诱人,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或许就再也无法解开古蜀文明的谜团,这对于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遗憾。

“不能这么武断噻!”苏瑶反驳道,眼神里透着一股坚定,“万一这封信真的是好心人送来的线索呢?古蜀文明这么神秘,说不定真的有人知道些什么,只是不方便露面。岷江源头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未必就不能一探究竟。再说了,那个神秘组织一直躲在暗处,我们与其在这里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说不定还能找到他们的踪迹。”

苏瑶的话也有几分道理。这些日子,考古队一直被神秘组织的阴影笼罩,处处受制于人,这种感觉让每个人都憋了一肚子火。如果能借着这个机会,将计就计,或许真的能扭转局势。

燕承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他知道,这个决定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考古队的安危,更关系到古蜀文明研究的未来。他再次拿起信件,仔细观察着上面的字迹和纸张,试图找到更多的线索。信纸的材质是桑皮纸,这种纸张在古代较为名贵,制作工艺复杂,寻常人很难得到。墨色则是纯正的松烟墨,研磨精细,书写流畅,没有丝毫滞涩之感。书写者的笔法娴熟,结构严谨,显然不是等闲之辈。

“这字迹……有点眼熟。”燕承风喃喃自语,脑海中闪过一个模糊的印象。他忽然想起,之前在一本记载古蜀文化的古籍复刻本中,曾经见过类似的笔法,那本书是清末一位学者所著,据说这位学者曾深入蜀地考察,收集了大量关于古蜀文明的资料,可惜后来不知所踪。难道这封信与那位学者有关?或者说,写信人是那位学者的后人,继承了他的研究成果?

“燕队,你想到啥子了?”苏瑶见他神色变幻,连忙问道。

燕承风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苏瑶和小王都陷入了沉思。“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封信的可信度就高多了噻!”苏瑶眼中闪过一丝兴奋,“那位学者当年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古蜀文明的线索,说不定这岷江源头之石就是关键!”

小王却依旧有些担忧:“就算是真的,那岷江源头那么危险,我们去了能不能找到石头不说,万一遇到那个神秘组织,或者遇到啥子自然灾害,那可就麻烦了!”

燕承风沉默了片刻,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不管这封信是真是假,这个线索我们都不能放过。”他语气坚定地说道,“古蜀文明的谜团就在眼前,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没有退缩的理由。不过,我们也不能贸然行事,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样,我先把这件事告诉李教授和其他核心成员,大家一起商量一下。同时,我们暗中调查这封信的来源,看看能不能找到寄件人的蛛丝马迹。小王,你去联系一下当地的向导,了解一下岷江源头的地形地貌和最新的天气情况,越详细越好。苏瑶,你负责整理青铜鼎上的符号资料,把每个符号都清晰地绘制出来,万一到了岷江源头真的找到了那块石头,也好进行比对。”

“要得!”苏瑶和小王异口同声地答应道,眼神中都带着几分振奋。虽然前路未卜,但解开古蜀文明谜团的诱惑,让他们暂时放下了心中的恐惧。

很快,考古队的核心成员都聚集到了燕承风的木屋中。李教授是队里的老学者,头发花白,戴着一副厚厚的老花镜,平日里总是不苟言笑,此刻听完燕承风的讲述,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匿名信件?岷江源头之石?这事情确实蹊跷得很。”他接过信件,小心翼翼地翻看着,手指在字迹上轻轻摩挲,“这纸张和墨色都是老物件,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绝不是现代仿造的。字迹古朴苍劲,带着几分秦汉风骨,书写者的文化底蕴不浅啊!”

“李教授,您觉得这封信会是真的吗?”队员老张问道,他是队里的资深勘探员,经验丰富,性格沉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