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第3页)
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在这个居「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原则治产,不出几年经商积资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把陶朱公当成财神崇拜,是以道德经商的商人鼻祖。当世赞誉:「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楚昭王,芈姓,熊氏,又名轸,楚平王之子。
楚平王十三年,父亲去世。将军子常说:「太子珍年小,他的母亲就是前太子建应当娶的。想立令尹子西为王。」子西是楚平王的庶弟,有仁义。子西说:「国家有一定的法则,改立君主就有祸乱,再说改立的话就要招致杀戮。」于是立太子珍,是为楚昭王。
楚昭王二十七年春,吴国攻打陈国,楚昭王出兵帮助陈国,驻军城父。十月昭王在军中病倒。天空有红色云霞象鸟一样,围绕太阳飞翔。昭王向周太史询问吉凶,太史说:「这对楚王有害,能够把灾祸移到将相身上。」将相听到这句话,请求向神祷告由自己代替,昭王说:「将相如同我的手足,今天把灾祸移到手足上,难道能够免除我的病吗?」昭王不同意这项举措。占卜病因,认为是黄河在作祟。大夫们请求祭祷河神。昭王说:「自从我们先王受封后,遥祭的大川不过是长江、汉水,黄河神我们不曾得罪过。」昭王又拒绝大夫们的请求。
临终之际,楚昭王要子西继为王,遭到坚辞不受;要子期为王,他的态度一如子西。昭王又要子闾继为王,又是坚持不受,昭王连说五次,子闾也连辞五次。见事态如此,子闾为了安慰昭王假意受命,七月昭王死,子闾与子西、子期共同决定,先封锁消息、阻绝路口,秘密派能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昭王儿子熊章到城父即位为王,是为惠王,楚师这时才下令回国。随后下葬昭王。
钟仪,春秋时楚国人,封郧公。楚国公族,芈姓,钟氏,名仪,世代都是宫廷琴师。
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当时乐师地位很低下,常常如同礼品被送来进去。
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军被击败,郧公与钟仪等人被郑国俘虏献给晋国。两年后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由郑国献来的钟仪。因为他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一张琴让他演奏,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他未弃本职,受到不忘故土的感动。为了想增进晋楚两国关系,就把他送回楚国。
庄舄,亦称越舄,越国人,战国楚国大臣。
战国时期,韩国与魏国为了边境纠纷爆发战争。魏国派遣使者向秦惠文王求救。秦惠文王对于要不要出兵这问题犹豫不决,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正当争论不休的时候,原来在秦国供职,又到楚国做官的陈轸奉楚王之命来到。秦惠文王见到他很高兴,用招待上国使者的礼仪接见:「你离开了秦国去楚国做官,还会想念我吗?」他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是问:「大王您知道越国人庄舄的故事吗?」秦惠文王摇了摇头。他就把这故事告诉秦王。
庄舄家境贫困,自幼苦读诗书,有一番用世志向,由于在越国怀才不遇,转而投奔楚国,楚王封他为『执圭』的最高爵位大官,虽富贵却不忘本。日后他身染大病。楚王得知就问身边的臣子:「庄舄生病了,他原来在越国穷困潦倒,现在我让他做了大官,享不尽荣华富贵,不知道他是否还想念他的越国?」侍御官说:「一个人思念祖国故乡的情结,在病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他如果想念越国,便会发出越国方言的呻吟声;如果他不思念祖国,就会发出楚国的呻吟声。」楚王想要确定,派人暗中到他家中去探查动静,果然听见他的病中呻吟,断断续续发出都是越国的声音。
说完后陈轸说:「我虽然离开大王去楚国做官,但我根在家乡,情系故国,怎么能不想念大王,发出秦国的吟声呢!」秦惠文王非常高兴,征求他对韩、魏两国交兵、魏王派人求救的意见。他表示:「这个道理很清楚。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大王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两败俱伤之后,伺机出兵讨伐任何一方,这样不就是一举两得!」秦惠文王茅塞顿开,于是采纳他的意见,果然如他所言,秦国得到极大好处。
王粲当时心中不得志的想法,都在此赋中流露毕现。更扬弃当时铺张扬厉的写法,用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发出强烈的感慨。
丧礼当日,还是世子的曹丕,亲率众文人为他送葬。为了抒发寄托对他眷恋的心情,曹丕对他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可见曹氏兄弟平日与他的交情深厚。
二月,孙权带往濡须口协助防守的还有右护军蒋钦与芜湖令徐盛二人,但是两人在战前是有心结的。所为何来?之前蒋钦奉命驻屯宣城,徐盛却逮捕他的属吏,上表请命斩首。
在濡须时,蒋钦和吕蒙负责指挥各路军队,他每每称赞徐盛的优点。知道两人关系的孙权,好奇问他为什么称赞徐盛,你们两人不是有芥蒂吗?他回答:「徐盛忠诚、勤勉、贤强,有胆略,有器度,是个统帅万人的杰出将领。如今事业尚未成功,臣下我应当帮助国家访求人才,怎么敢怀着私人怨恨而遮蔽贤能呢?」对于他的态度,孙权非常赞赏。
前锋遭到吕蒙击溃的魏军,无法攻克由他把守的濡须坞,打算从居巢先往东北一百三十里远的历阳,经由陆路尝试大举进攻近在咫尺的横江。知道消息的徐盛与东吴诸将请命前往迎战。不料突然遭遇大风,江东军的蒙冲战船被吹到魏军岸边,诸将心中恐惧,畏惧不敢出战,唯有徐盛单独率领士兵上岸砍杀,造成魏军死伤甚多,甚至被他吓到胆颤心惊溃逃。等待风势稍停,才率军返回濡须。迎接战胜归来的孙权,非常看重徐盛此战中立下功劳,以『壮之』来称赞,这可是曹操赞美张辽的方式,可见他此时多受重视。
三月,虽然让魏军吃到苦头,深知对方实力、觉得结好关系才是维持边境和平关键的孙权,派出都尉徐详到居巢请求投降。从使者口中知道孙权的意向的曹操,派出使者随着徐详前往濡须,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也愿意重结姻亲。
这次又没办法攻克江东重兵严防的濡须,不想在此多作纠缠的魏王下令北还。北归之前,安排最信任的伏波将军夏侯惇率领向来镇守荆州、屯驻樊城的行征南将军曹仁、去年让孙权差点丧命的征东将军张辽等二十六支部队驻守居巢。虽然已经答应孙权结好,避免他混水摸鱼,当然要表示绝不后退的决心,使江东不敢轻举妄动。
对于主帅,曹操也要有所表示《赐夏侯伎乐名倡令》:
「惇从征孙权,远使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令中主要当然是赏赐伎乐名倡作为慰劳夏侯惇,但是提到的魏绛又是谁?
魏绛,姬姓,魏氏,名绛,谥庄,又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
晋悼公元年担任司马,执掌军法。晋悼公三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弟弟杨干做出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杀死杨干仆人。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事后晋侯非常恼怒,认为他戳辱弟弟,等于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打定主意一定要杀掉他。
魏绛执法时其实已经预想到后果的严重性,为了整肃军纪,不得不把自身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后,上书晋悼公陈述行刑的理由,说:「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出了杨干这样的事,说明军纪松弛,身为司马的自己应负责任。尤其在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如果不执行军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杨干仆人行刑,当下确是迫不得已。也说自己未能尽职尽责,愿意以死谢过。上书后,就要举刀自杀,被左右夺刀阻止。
晋悼公看完后大受感动,匆忙间连鞋子都没有穿就走出宫外。除了亲自向魏绛道歉,更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擢升为新军将佐赋予重任。
晋悼公四年,魏绛向悼公提出和戎建议。当时与晋国时常与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成为北方边境的问题。在此之前没有无和戎之说,只是一味讨伐。当时对魏绛建议很难理解的悼公就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
魏绛恳切陈述和戎『五利』:第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争霸中有威摄作用;第四,『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我方的实力;第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经过详细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晋悼公,悼公就派他出使和戎。
采用和戎政策后大见成效,短短的八年时间内,取得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谢绝所赐之乐:「和戎狄,国之福也,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辞谢再三,在悼公坚持之下才接受。
魏绛居功不傲,不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不居功,带兵打仗多有战功,甘心像是辅佐赵氏孤儿的赵武一般辅佐主上。曾请悼公赈济贫民,以安军心、解民困。这些都是为人臣子难得的品德和识见。
曹操的用意其实很简单,没有期望夏侯惇能够在政治上有比肩的作为,但是在军事上期望他多力战功,不负自己的期望。
此时人在邺城的司马懿得知噩耗:大哥司马朗过世。怎么会这样呢?原来他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部队发生严重的流行病,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医治药物,劳累之下自己也感染疾病而死,年四十七岁。遗言说:「刺史蒙国厚恩,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疠,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想起大哥担任兖州刺史时,实施的许多政策都被百姓们称赞。身在军旅之中,也是穿着简朴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身作则带动节俭的风气。十分喜欢人伦典籍,乡人李觌等享有很高的虚名,大哥经常公开地贬低他们的德行;后来这些人果真败亡,当时的人们才信服他的判断。钟繇、王粲曾说:「只有圣人才能有太平治世。」司马朗说:「伊尹、颜回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们的德行言论在民众中累世相传、深入人心的话,也可以成就太平治世。」
司马懿感叹自己这一生都在追寻大哥的脚步,如今英年早逝,自己只能一肩扛干酪马家的重任,心想:「大哥就请安息,小弟会尽力而为。」
四月,献帝诏令给魏王更接近天子的荣耀:设天子旌旗,出入依天子礼称警跸,也就是说日后魏王出入时,所经路途都可以设侍卫警戒,清道止行,其实之前就已经有这样行为,这纸诏令不过就是合理化、公开化而已。
五月,因为弟弟曹植以文采让父亲极为重视,不甘落后的曹丕,辑录自己不同文章,花了很大力气着《典论》五卷,包括政治、文学及文化等,篇目都是以二字命题的,如《奸谗》、《内诫》、《酒诲》、《自叙》、《论文》等等,是汉朝以来的通则,更提出提出依才气不同会导致风格有异,即「文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