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3页)
高堂隆不愧是高堂生的后代,对于掌故了然于心,他说这两件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鲁定公与齐景公约定在夹谷举行盟会,孔子当时是鲁国代理国相。对定公说:「臣听闻以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必定以武力作后盾;以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也要有和平解决准备。古代诸侯同时离开国境时,必定配备应有的官员作为随从,请君上配备左右司马随行吧。」
接受建议的定公令左右司马随行。抵达盟会约定之地,除土为坛、上设席位,用土垒成三级的阶梯,以诸侯会遇的礼节与齐侯会面。宾主互相揖让着登上坛、互相敬酒。齐国从人暗地中促使莱人手执兵器、鼓噪喧呼,想要以武力劫持定公。危急之际孔子登上阶梯向前,扶着定公退下坛。随后对着鲁国卫士们说:「你们可以拿起兵器杀了他们。我们两国君主结盟,这些东夷俘虏竟敢闹事,企图破坏两国友谊,这不是齐君对待别国诸侯道理。边远的人不应参与中原政事,也不该干扰华夏活动,俘虏不得干预盟约,兵士不得威逼友邦。以神道来说是不祥,从道德而言是违义,于人之交往是失礼。齐君必定不会这么做。」
另一件事发生在秦王因完璧归赵恼羞成怒,派大将白起发兵攻打赵国,夺取简和祁,次年再夺取石城后,又过一年攻赵,杀死赵国军民二万人之多。
秦昭襄王取胜后,为了集中力量攻打楚国,派出使者告知赵惠文王,表示要与赵国停战,重修旧好,相约于西河外渑池会面,赵王畏惧不想赴会。廉颇、蔺相如两人知道后献计:「王上如果不赴会,是示弱于秦。」赵王这才决定赴会,命蔺相如率精兵五千相随,再派平原君赵胜率领数万赵军在渑池附近待命。护送至边境的廉颇建言:「王上此行,直至整个会议完毕,最多不过三十日便可归国。如果三十日后仍不归国,请立太子为王,断绝秦国藉此要挟的企图。」赵王思考后同意这个建议,以免遭到要挟。
等到赵王抵达后,会议立即开始,依据习俗两国国君相会,定会大饮一番,秦王与赵王都饮了数杯。秦王这时说:「寡人听闻赵王爱好音律,请上前演奏瑟乐。」不好意思推挡的赵王只好勉强鼓瑟。秦国御史记下此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
感到受辱的蔺相如上前说:「赵王亦听闻秦王善于演奏秦国乐器,请秦王演奏盆乐,以为互相娱乐。」这就惹得秦王大怒,无论如何都不答应。他向前跪请,秦王依然不肯击盆,蔺相如就说:「五步之内,我可以刎颈以血溅大王!」秦国侍卫想要将他斩杀,遭到怒目相视并大声叱喝,秦国侍卫畏惧不前只得退开。见状无奈的秦王只好击盆一次。他立即叫来赵国御史记下此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盆。」随行的秦国群臣为了反击:「请赵国以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他马上回敬:「请秦国以首都咸阳为赵王祝寿。」直至会议终结前秦王都无法羞辱赵王,因为赵国在边境部署重兵防备,也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建安十八年,高堂隆被曹操任命为丞相军议掾,转任历城侯曹徽的文学与历城国国相。曹徽在父亲去世时不但不哀痛,反倒四处游猎,他为了尽到职责对历城侯行为进行严厉劝谏。日后担任堂阳县县长。
何曾,原名何谏,字颖考,陈郡阳夏县人。父亲是官至太仆的重臣何夔。少年袭封阳武亭侯爵位,好学博闻,与同郡人袁侃齐名。
吉茂,字叔畅,冯翊郡池阳县人。家中世代为名门大姓,他喜欢读书。不以粗衣劣食为耻,反而以不知学问为辱。建安天下大乱之时,与三年前过世的苏则一同隐居武功南山,数年间以读书自娱。后来州中举他为茂才,担任临汾县令时享有清誉。建安二十三年时,因为同宗太医令吉本等人谋反事件,遭到牵连下狱。幸亏钟繇证明与事件绝无关联,才得以免刑。
由安排给曹叡的指导人来看,也的确是花了心思,都是行为正直、学问渊博的文人官员。
黄初四年,曹丕为他婚聘河内世家大族虞氏为妃,再选河内毛氏入东宫,曹叡十分宠爱毛氏,出入都与她同乘舆辇。
十六日文帝的病情急转直下,继立曹叡为太子后,再传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遗诏命令他们辅佐太子曹叡主持政事,这样两文臣负责朝廷政务,两亲族武将分别应对东吴、蜀汉的动向安排,想必文帝已经盘算许久才是。另外下令后宫中的淑媛、昭仪等人赐金还家。
隔日十七日曹丕崩,时年四十岁时英年早逝、撒手人寰,令人唏嘘不已。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遵照他生前的《终制》,葬于洛阳城以东首阳山南麓的首阳陵,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不许建陵寝园地、神道等,不仅地上没有任何建筑,陵中建筑不许奢华,随葬品以瓦为主,防后人掘盗,一如其父曹操的要求。
为文帝守灵的大臣们,各自想到曹丕生前的往事。
镇军大将军陈群想到当然是与自己最有关系的官制改革,即位魏王时推出两项新政:
其一是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很明显的就是为了防堵汉朝末年十常侍的情况重演举动。希望传之久远,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珍藏于石室之中。
其二就是采纳陈群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曹氏与世家大族的向来紧张的关系,取得支持,为后来的称帝奠定基础。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把任用官吏的关键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想到的是集中皇权:曹丕称帝后坚持大权独揽,下令设立中书省,官员皆由士人担任,原本由尚书郎负责诏令文书起草工作,转为中书省官员担当,机要权限转移到中书省。另外规定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也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很明白的也是借鉴汉朝末年窦宪、何进等外戚干政的情况。
与此同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的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与汉朝相比不仅没有治理权和兵权,举动也都受到监国业者严格监视,形同囹圄,很明显就是吸取汉朝初期七王之乱教训而来。
担任廷尉的老臣钟繇想到是整饬官风:即位皇帝后全力整肃朝纲,黄初二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颁《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图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
颍川典农中郎将裴潜则是想到曹丕继续发展父亲留下的屯田制,施行榖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今年初时国库充实,累积巨万,解决汉朝末年以来战争造成的物价藤贵问题。同时采取战略防守不轻易出兵,奖励生产,并且去除禁令,减轻关税,禁止私人复仇,广议轻刑,给人民休养的可能,终于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宗圣侯孔羡想到是恢复太学教育方面:
黄初元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下令对儒家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批注经典。
黄初二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黄初三年时颁布《取士勿限年诏》,打破年龄界线,提出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人之法。
黄初四年在原来汉室乐舞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朝堂之上宗庙之中演奏起正世乐、迎灵乐、武颂乐、昭业乐、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昭舞、大武舞。黄初五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重修孔庙,让魏国属下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榖梁博士。
受文帝诏名编辑五经群书的尚书郎、散骑侍郎刘劭,则是想到他生前所做的《燕歌行》两首:
其一是: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说的是: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雕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其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