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2页)
第三:加上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如果留下外人,最终还是不会得到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
心知有这三个不易,诸葛亮权衡各种情况之后,定下南中『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派任李恢担任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收降爨习、孟琰等有力人士,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笼络南人。当中只有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为牂柯太守,还是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这中间吕凯最令人伤心,还没上任就惨遭叛军余党杀害,令人痛心不已。
诸葛亮另外下令迁移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到益州内,分成为五部,号为「飞军」,作战非常勇猛。又将比较瘦弱的配给大族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作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为五子,南人于是有四姓五子的说法。夷人十分刚毅、斗狠,与大族、富豪关系很差;于是劝说大族捐出金帛,聘请夷人作部曲,聘请越多可世袭官位。夷人渐渐臣服属于朝廷,建立起夷、汉并列的部曲。
南中初定后准备由汉中出兵攻打曹魏的诸葛亮,让同受托孤的前将军李严负责后方事务,让他移驻江州,防备东吴方面的动向,再让护军陈到驻军永安,归李严指挥。
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人。兴平元年时,徐州牧陶谦举荐刘备任豫州刺史,让他在小沛驻军。两年后刘备兵败吕布转投许都,曹操又让他担任豫州牧。后来衣带诏事发后遭到击败并北上投奔袁绍。陈到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和豫州牧期间前往投奔,算的上是蜀汉老将,只是名声不显。
去年受任为丞相的顾雍,选用文官武将都是按才能加以任用,从不夹杂自己个人好恶。上任后经常私下到民间访查政治得失,有好的建议都秘密上报,假使被接受采纳,对外都说是吴王的见识不同一般;反之如果没有被采纳,就会始终不发一语,吴王孙权也就日益看重。
孙权向众臣咨询朝政得失,辅吴将军张昭趁这时将自己收集到意见陈述出来,以为法令太严,刑罚过重,应该有所减损。当下孙权听了不作声,回头问顾雍:「您认为怎样?」他回答:「臣听到的,就是张昭所说的。」孙权才与众人讨论讼狱过多与减轻刑罚的事情。
在朝廷发表意见时,他所用言辞虽然和顺,却总能把正确的意见坚持到底;至于政治上的得失,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决不会妄加评论。倘若吴王有事情,常会让中书郎去找他咨询访问。假使他同意也觉得此事可以施行,就会预备酒饭与中书郎反复讨论研究;反之不同意的话就会表情严肃、默然无语,酒菜什么的那就是奢望。每每中书郎回去将情况报告吴王,吴王就会说:「顾公高兴,说明此事应该办;他不发表意见,表明办法还不稳妥,孤应当反复考虑才是。」
每个驻守长江岸边的将领,无不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很多人上书认为现在时机有利北伐,应该发兵袭击魏军。吴王就将此事向他询问,回说:「我听说贪图小利为兵家所戒慎恐惧,他们的这些上书,是要为自己邀取功名,不是为国家着想。陛下应当加以制止这些行为,如果无法扬我威武、重创敌人,就不应听从。」吴王于是采纳他的意见。
在此时,在东吴享有奇名的骑都尉吴范过世,怎么个奇法?
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因研究历数,知晓气候,擅长术数。与刘惇、赵达、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吴中八绝』,在郡中颇为知名,后来被荐举为有道,来到洛阳,可惜天下大乱未被任用。孙权在江东崛起后前往投奔并任职。凡是遇到灾祸、吉祥的征兆,推算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以及变化情状,大多应验让他的声名显扬。
建安十二年,在吴郡的孙权准备讨伐杀父仇人黄祖,吴范建议:「今日讨伐无大利,不如明年出兵,明年戊子,荆州刘表也身死国亡。」不信预言的孙权依然出兵征讨,一如预料无法取胜。次年孙权再度兴兵,军队前进至寻阳时,观看天象后上船祝贺,催促军队赶快挺进,果然一到就将黄祖大败,令他不得已趁黑夜逃走。看出孙权担心抓不住他:「黄祖逃不远,一定能够生擒。」五更天时果然传来活捉黄祖的消息。刘表也在这年去世,之后荆州被刘、孙两家瓜分。
建安十七年时对孙权说:「两年后的甲午之岁,刘备一定会取得益州。」吕岱从蜀地返回时,在白帝城遇上荆州军,回来说他们部队离散流落,死亡近半,一定无法占有益州。孙权就以此为难,没想到他说:「为臣所说的是天道运行规律,吕岱所见到的只是人事现象。」随后刘备果然得到蜀地,令孙权与江东诸人哑口无言。
六年前的建安二十五年,孙权与吕蒙设下计谋想要袭取关羽,与亲近大臣商量时,大多数人都抱持否定的态度。回头孙权用这件事情问他的意见,他却说:「可以成功。」关羽败走麦城时,派人请求投降。孙权又问他:「他究竟会投降吗?」他表示:「他有逃走的天象,说投降是假话。」孙权派遣潘璋拦截关羽的退路,侦察士兵回来报告说已离开麦城出走。吴范又说:「虽然离开了也免不了被抓住。」孙权这时急问何时能够捉住关羽,回说:「明日中午。」为此孙权设置漏表滴漏刻下记号来等待。到中午还没有消息传回,急躁的孙权问原因,吴范说:「时间还没有到正午。」不久风势起掀动帷帐,他边拍手说:「关羽抓到了。」此时帐外传来欢呼万岁,正是传告捉住关羽的消息。
日后江东与魏国建立友好关系,他提出:「以天象风候来说,魏国表面上与我方和好,其实怀有图谋,应该对他们进行防备。」得知刘备大规模出兵西陵的消息,他又说:「以后一定与我们和亲。」事情的结局每每都如他的预言一般,让江东众人确切信任他的占卜结果。
孙权任命他担任骑都尉,兼任太史令,多次问访咨询,很想知道是如何判定的天象,但是基于爱惜羽毛和保密自己的占卜术,始终不肯把最紧要的关键说出来,让孙权由恼怒转为对他怀有忿恨。
孙权还只是讨虏将军时,曾对他说江南有帝王气象,在亥、子之间有大福大喜降临。孙权就说:「如果结果像您所说那样,我将会封您为侯。」等到成为吴王后,当时陪宴的吴范说:「从前在吴中,曾说过此事,大王还记得吗?」孙权点了点头:「的确有这回事。」当下招呼左右侍者拿侯爵的绶带给他戴上。吴范知道孙权想以此当作对以前的诺言兑现,当下推辞不肯接受。日后论功劳进行封赏,孙权本来要封他为都亭侯。正当颁布诏令时,忿恨他对自己的知识技巧太吝啬、不肯透漏的孙权,抢先在诏令中削掉吴范名字。
他为人刚烈直率,常常喜好自我夸赞,与亲戚、故友交往有始有终,比如一向与同乡魏滕友好。孙权曾严厉发怒斥责犯罪的魏滕,下令如果谁胆敢劝谏便会被处死。吴范对好友说:「我与您一道去死。」魏滕则说:「您死了并无益处,何必去死?」他就说:「怎么能怕死而坐视不管呢?」他自行剃光头发,将自己绑缚着来到宫门前,请守宫门的侍卫去禀报。侍卫畏惧不敢:「报讯必死,我不敢去报告。」他说:「你有儿子吗?」侍卫回:「有。」他慨然说:「假如让你为了我的事被处死,你的儿子归我抚养。」侍卫只得说:「好吧。」转身推门而入。话未说完就惹得孙权大怒,随手拿起戟想戳死他,侍卫趁机跑了出来,吴范随之抢入,叩头流血并流泪。过了一会孙权逐渐消解怒气,看在他可怜为魏滕告脱才免除死罪。魏滕看到感谢说:「父母能生我养我,不能使我免除一死。大丈夫相逢知己,像您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何必要多啊!」
因病去世后,因为长子早夭、小儿子年幼,他的占星术因此无人继承、自此断绝。为了追念,吴王下令招募所属三州中如有举荐知晓天文术数像是吴范、赵达这样的人,就封爵千户侯,可见孙权对他的观星之术非常佩服。
不知是否一时兴起还是早有想法,文帝下令在洛阳城外东北角的天渊池中建九华台,只是连司马懿、陈群等人都不知道用意为何?
随后的命令大家就了解深意:让太乐令杜夔在九华台演奏。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擅长音律,聪明过人。灵帝时曾担任雅乐郎。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各地太守、刺史不断争斗,不满世道因此藉病辞官。随许多文人避乱前往荆襄地区依附荆州牧,刘表素有『爱民养士,从容自保』的声名,为了这些人下令建造学校,博求儒士,也就是在此时让宋忠担任学官、司马徽也开始授课,广求遗书,当然对于杜夔这些人的到来表示欢迎,请他与孟曜为汉帝和雅乐。
建安二十四年曹军南下平荆州,刘琮投降后,曹操爱怜他的才能,命他担任军谋祭酒,参太乐事,让他充分发挥才能、专心于创制雅乐,从此一举成名。
当时有一铸钟工柴玉,心灵手巧,所铸造的钟多为达官贵人所喜爱。有次杜夔就命他铸钟,铸好后怎么听觉得『声均清浊多不如法』,于是屡屡要他重铸,柴玉于是反驳说他故意刁难,拒不照办。两人都向上告状,经过反复试听确定是柴玉妄作的曹操,打发他去喂马。不过因为此事开罪曹丕,因为他个人喜欢柴玉,因铸钟这事对他耿耿于怀。
九华台宴会上让杜夔与马真等人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他面露难色、不愿从命,惹得曹丕极不高兴。隔几日曹丕让两人等人跟柴玉学习,这让自认为所演习者为雅乐,且从曹操开始屡有成就的杜夔不满曹丕作为。当然他的态度文帝都看在眼里,下令罢免他的官职。
五月,洛阳宫中陷入极度抑郁的氛围,因为当今天子文帝病情每况愈下,这时众人除了担心皇帝病情,更要紧的是至今文帝都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选,虽然没有像当初曹丕与曹植争嫡,演变出两派人马争斗的局面,如果万一文帝突然撒手西归,这该如何是好?
为什么即位六年的文帝,既没有儿子们间的阋墙内斗,比较年长的弟弟如曹协、被封为东阳武王的曹鉴都早夭,也不存在争嫡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迟迟没有决定太子?
问题的始作俑者就是郭皇后。当初为了争宠将甄氏的怨言放大,以吹枕头风的方式让文帝大怒,下令将她赐死,唯一的儿子也是众多儿子中身体比较健康的曹叡,就成了他的心病。
甄氏死后,因为母亲的关系受罚被废为平原侯。刚开始父亲认为他先前既有不满,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久久不立太子。这期间慎选来往的家臣官吏、师长友伴,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以求互相匡扶、勉励矫正。日常处理事务都小心谨慎,避免父亲有口实遭到责罚。居住东宫时,与重臣卫臻私交甚笃,常一起讨论朝事和书籍,文帝也曾旁敲侧击询问卫臻关于儿子的情况,卫瑧只是称赞明理而有德行,其他一概不提。
宫中耳闻有次随曹丕狩猎的曹叡,见到母子两鹿。文帝射杀鹿母,命令他射杀子鹿,当下不从哭告:「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牠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文帝当下震惊,心想:是啊!我都已经杀了甄氏,何苦又迁罪于他!于是缓缓放下弓箭,心中逐渐确定立曹叡为太子的想法。
黄初三年三月,曹叡被立为平原王,文帝下诏过继给郭皇后为子,确定嫡长子的地位。当事人曹叡早先了解从徐夫人口中得知母亲被赐死的真相,内心早已愤愤不平,为了替母亲报仇,才开始改变态度,不仅恭敬地侍奉,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以求能够成为太子,日后登基取得大权后,才能能力替母亲伸冤。郭皇后因为自己膝下无子,也想要日后晚年有可以依靠的子嗣,就对他慈爱有加,展现自己的母性。
曹丕还诏令让郑称指导曹叡《以郑称为武德傅令》:
「龙渊、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砻之以砥砺,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学亦人之砥砺也。称笃学大儒,勉以经学辅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
这个父亲对于长子的期待从这篇诏令可见一二:
「龙渊、太阿宝剑出自山上的石块,和氏璧来源于乡里的田间;用磨石磨练它,别处山上的石头打磨它,所以能使它们价值连城,成为著名当世的宝物。学习也是修炼人的。您是专心好学、博闻强记的大儒,希望您用经学教授武德侯,应该早晚入宫侍奉他,显扬他的志向。」
当年七月,作为曹魏重臣、曹丕近臣的郑称,先后七次与其他大臣上书请求献帝退位。
此外平原王府中还配置高堂隆为平原王傅,母丘俭,何曾,吉茂等一干人等为文学属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人,西汉经学家高堂生的后代。少年时为诸生,被泰山郡太守薛悌任命为郡督邮。当时郡中督军想要争权,直呼太守的名字并大声训斥。他站出来按剑怒斥督军:「从前鲁定公受到侮辱,孔子登上高阶;赵王弹奏秦筝,蔺相如奉瓦缶让秦王演奏。当着臣下面而直称君名,按礼仪该责罚你。」听到这边的督军大惊失色,太守连忙制止。日后辞职至济南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