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六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钱币不被信任,自然商品交换转向以物易物的方式。由于物价昂贵,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各地州牧、刺史只好收缴榖帛实物,取代以钱币形式收取税赋的方式,甚至官吏的俸禄也变成发给缴榖帛实物,这种局面延续到今日。

这期间难道没有任何努力吗?当然也是有。建安十年,被曹操征辟入府的荀悦,着成《申鉴》五卷。在《申鉴·时事》中提出恢复五铢钱流通的主张。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可以恢复五铢钱流通。天下大乱后五铢钱大量流到外地,不在京城内,如果恢复五铢钱流通,外地的五铢钱是否会流回京师,进而购买京师物品形成短缺呢?他的看法是只要限制军用物资外流,京师的其他东西可以与外地互通有无,应该不会造成短缺情况。对于钱币总量供应是否会出现不足的问题,认为恢复五铢钱流通后,假使出现不敷使用情况,只要朝廷开工铸造就好。

在董卓铸行小钱十八年后,也就是发生赤壁之战的建安十三年,受到荀悦想法影响的曹操下令废黜小钱,下令恢复五铢钱的使用。结果大出意料,榖物价格再度以止不住的情势下跌,谷贱伤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致使老百姓苦不堪言。面对此种情况,不得已只好再度废止五铢钱使用。这次恢复使用,也有克绍箕裘的意味,父亲没做到的,儿子来完成。

自从曹丕代汉的消息传入益州之后,就有献帝遭到杀害的传闻,也不尽然是有心捏造,毕竟文帝即位后,弟弟临淄侯曹植与苏则等人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惹得曹丕大怒:「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辗转传到益州变成献帝遇害,也就不足为奇。

对于献帝死亡的传闻,刘备下令益州官员披麻戴孝,为他举行正式丧礼,尊谥为孝愍皇帝。此时不管是心存中兴汉祚、或是想借机更上一层楼的群臣,纷纷上书,如同魏国的同李扶、许芝等人一般,以出现许多吉祥兆头,请求即位称帝,如果这番情景传到魏,不知当朝大臣是否会有彷佛相似的感觉?

劝关羽接受官职有功的前部司马费诗上书:「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皇帝,篡夺帝位所以才万里流亡,召集士卒,领兵讨伐曹氏奸贼。如今大敌尚未击败,您却先自称皇帝,恐怕人们会对您的行为产生疑惑。从前汉高祖与楚人相约,谁先灭掉秦朝,谁就称王。等到攻克咸阳,俘获秦皇帝子婴,汉高祖对王称号仍然推让。殿下如今尚未走出门庭,便要自己称皇帝,愚臣我实在认为您不应该这样做。」对此很不高兴的汉中王,将他降职为州部永昌从事,看来刘备与曹丕也是同路人,只是给予世人的观感不尽相同而已。

劝进的理由仅仅如此吗?众所周知曹丕的帝位是献帝禅让得来,同于尧舜禹的禅让情况,否则他就不会在礼成之后说出:「尧舜当年的事,我总算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句话。当然献帝禅让实在是情势逼不得已。不管如何,魏朝的成立是名正言顺,获得世人在形式上的认可。假使刘备如果不称帝的话,以汉中王对抗魏文帝的话,会在和较量中会陷入地位不对等状态。那么刘备称帝这件事情是否合情合理呢?

第一,有没有资格?但凡汉朝宗室,原则上都有继承资格,景帝时提出清君侧叛乱就可以证明。景帝二年,晁错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就是不管削步削藩都会叛乱,不如赶紧动手,危害较小,等到日后诸王势力大了,想要如愿就难了。

看完奏章后的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和皇族就此讨论,众人因为皇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唯有反对的窦婴与晁错结下梁子。

于是景帝下诏: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又更改法令三十条。听到消息的诸侯哗然,不仅强烈反对,更对晁错恨之入骨。

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叛军主要目的并不是清君侧,主要目的是让皇帝下台自己取而代之,原因就是叛军都是宗室,有资格继承皇位。当然也可以质疑血统都是刘备他自己宣称的,可是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他就有资格继承大统。

第二,关羽兵败后失去荆州,刘备的主力可是常年跟随征战,打下益州后虽然在进位汉中王时有所增封,但是相比曹丕代汉的封赏,还是小了些。要给宿旧、有功者封赏加爵的话,在汉中王的位置上已经封无可封,只剩一步,称帝才能满足众人愿望。想要求得益州稳定,恐怕这是第一要务。

第三,向来以讨汉贼曹操为名的刘备,在曹操进位魏王之后,马上跟进汉中王,已经从军事对抗演变为政治较量。当然曹丕称帝后,马上跟进变成是必须而不是需要。否则以汉中王名义伐魏,在出兵的名义上就输人一截。

第四,不管献帝是自愿还是被迫,总之皇位已经被曹丕取而代之,天下间心存汉朝的人还是不少。假使汉室的旗帜就此倒下,会令这群人心想汉室既然已灭,会改与曹魏携手合作。倘若刘备称帝,就可以给这群人一个希望。如果连号称汉室子弟的刘备,当下最有实力举起大汉旗帜的人,连这点气魄都没有,那么这些心存汉室的人怎么会协助、拥戴?

第五,刘备已经不年轻了,或者说来日无多。刘巴,秦宓力谏暂时不要称帝,言外之意就是推迟称帝,为什么?理由是即使曹丕代汉。不代表能够压制不满者,甚至会引爆情绪增加反动。政权转换不是经过禅让就能全部易弦改辙这么简单,势必会有一段痛苦的转换期,不如趁此打出讨贼的旗号,吸引同对曹丕代汉不满的大量人才,转而投靠我方。这点道理相信他很清楚。

但是今年已经六十岁,与他相争一辈子的曹操去年走了,不管是曹丕、还是孙权,都只能算是晚辈,对他来说急迫性就在眼前,不可能忽视。既然体认到时间不多,对于跟随自己这么多人,也要给大家安定的保证。当今世道什么保证最有价值,无非就是称帝。

第六,给孙权施加压力。历来自称汉将的孙权,总称曹操为贼。假使刘备称帝,在政治上就显得矮一截,自然是不肯低头的。如果他不跟进,只有两条路:一、向刘备请和,二、倒向曹丕。如果向刘备请和。那就对己方有利。如果完全倒向曹魏,那就对未来的政治影响十分不利。

诸葛亮等人看到这一点,必须要在形式上和魏平起平坐。诸葛亮劝刘备称帝,也是在给孙权一定的压力。孙权一旦称帝,自然就和曹魏撕破脸,孙刘联盟也就更稳固。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光武帝刘秀登基的故事劝说,口中的耿纯是何人?

耿纯,字伯山。巨鹿宋子傅家庄人。

更始元年,刘玄称帝,派遣刘秀领少数兵马到邯郸,他前往谒见,受到热情接待。退下之后看到官属们统帅军队的法度与别的将领不同,要求自行结交,自己贡献马匹及缣帛数百匹。刘秀北上到中山留他在邯郸。当地算命先生出身的王郎冒充汉成帝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很快控制河北大部郡县。刘秀赶紧从蓟向东南救援,耿纯与从弟三人率领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在育县迎接。于是拜耿纯为前将军,封耿乡侯,从弟三人耿?、耿宿、耿植皆拜为偏将军,让他们与耿纯居前队,降服刘子舆后,随后攻下曲阳及中山。

刘秀势力逐渐扩大后,诸将劝他称帝,刘秀不允。他在南平棘进言:「大家丢弃亲戚乡里,跟随大王奔走战斗,就是为了攀龙鳞、附凤翼。成功得志。现在功业成就,天人相应,大王不听大家的劝告及时正位,我怕大家将会失望各自离散,大众一散就难以复合!」听了耿纯的一番话,刘秀才登基称帝,年号建武,封他为高阳侯。

听完诸葛亮的劝谏,刘备才从心里坚定称帝的想法。如果认为他从没这个想法,那可就错了,从给义子与长子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刘封与刘禅,合在一起就成了『封禅』,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封禅是帝王能够进行的最高仪式,尤其是封禅泰山,更是重中之重,但不是每个帝王都能进行举行,通常来说只有受命于天、执掌天下,抑或改朝换代、平定动乱使得天下太平的大功,才可以进行。举行过的也只有秦始皇、二世,汉武帝一人占了八次,尔后有光武帝、章帝、安帝,可看出真的符合资格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三人而已,心思之深可想而知。

四月,下令在成都西北的武担山之南搭起台楼,准备自立的仪式。六日当天刘备登台,宣告登基称帝,颁布《蜀汉汉王即位诏》:

「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皇帝臣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只: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享。今曹操阻兵安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之威,又惧汉邦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僚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大神。惟大神尚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诏文内容是说:「大汉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六日正午时,皇帝臣刘备,使用活牲祭祀天地,正式昭告天地人神:大汉的天下,本来应该永世传承。过去有王莽阴谋篡权,光武皇帝震怒起兵,将其诛杀,从而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尚不敢自己篡位,天下人还可以忍耐,他的儿子曹丕罪大恶极,凶残放肆,竟然敢篡夺大汉朝的帝位,窃取大汉朝的天下。大汉朝的将士百姓,以为汉朝的天下已经不存在,我刘备愿意使汉家江山延续下去,我要继承高祖皇帝和世祖皇帝的英明神武,亲自率军消灭惩罚叛逆的乱臣贼子曹丕。我刘备自觉德行尚浅,但为大汉江山,只好战战兢兢地暂时当这个皇帝。我问询天下的臣民百姓,还有周边的各民族部落首领,他们都说,上天的命令不可不顺从,刘氏祖宗的基业不可以让给他人,天下不可以没有合法的君主,普天下士民百姓的希望,全都都寄托在我刘备身上。我不敢违抗老天的安排,又怕高祖、世祖皇帝开创的江山社稷会在天地间湮灭,因此选择良辰吉日,与文武百官一起,登坛祭告天地祖宗四方神祗,接受皇帝的玉玺和绶带,献上祭祀天地的贡品,昭告天地四方神祗。希望各路神祗享用祭品!希望天地四方神祗保佑我大汉朝天下,能够使四海臣服,国运能够绵延万年。」

下诏同时大赦罪犯,改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张飞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魏延封为镇北将军,这时有人会疑惑,比魏延更老资格、战功更彪炳的赵云,竟然没有升官,这实在是太反常,只是当事人都没有异议的情况,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

五月十二日,册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吴皇后是偏将军吴懿的妹妹、已故前益州牧刘璋兄长刘瑁之妻。立儿子刘禅为皇太子,为他娶车骑将军张飞女儿为皇太子妃,等于亲上加亲,只是众人心照不宣的是,这皇太子妃与当今文帝也有关系,母亲是在定军山阵亡的夏侯渊侄女,日后产下皇孙将拥有两边血脉关系。

另外一方面,江东方面也有动作,孙权又把大本营从公安转移到西边将近六百里远的鄂,改名为武昌。这个转移的动作很不寻常,很明显的就是预防刘备为关羽复仇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

正当益州在庆祝蜀汉成立欢天喜地、江东深怕西面来攻之际,曹魏原来大本营邺城却有美人香消玉殒。建安九年,也就是十七年前,曹操刚攻下邺城之际,当时还是五官中郎将的曹丕,抢先进袁府,见到袁绍夫人刘氏与袁熙的妻子甄氏,见她美丽动人不禁悄然心动,让父亲为自己许婚,日后生下曹操最疼爱的长孙曹叡,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个儿子,能否顺利夺下太子之位还是未定之数,由此可见甄氏对曹丕的重要性。

从前曹丕想罢黜任氏,甄氏还帮她说情:「无论说出身,德行,美色我都比不上任氏,怎么能随意罢黜她呢?」曹丕答道:「任氏性情急躁,而且经常怨恨我不宠爱他,因此想要罢黜她。」甄氏哭着劝道:「我受您的宠爱有加,这个节骨眼儿上罢免任氏,大家一定是认为我的缘故,甚至上奏说我自私,私下还会数落我专宠的罪名,还希望您能够谨慎决定。」话虽如此,曹丕仍然不听劝,最终还是罢黜任氏。

曹操西征关中时是卞夫人跟随,生病就待在孟津休养,甄氏与曹丕当时在邺城留守,听说以后非常担忧,经常无论白天黑夜都忧愁滴下眼泪。不久使者来到邺城告知卞夫人已无大恙,甄氏依然不信,心想过去卞夫人每次在家犯病都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次怎么会刚刚病倒立刻痊愈?必然是安慰我才会这么做。得知情形的卞夫人特意给写信给她,表示自己的确是小病痊愈,让她不要担心,得到消息后才恢复乐观性格。

建安十七年正月,大军回到了邺城,卞夫人见到甄氏,悲喜交加,她之前的行为和卞夫人重视让大家都深受感动。卞夫人认为她注意到自己的顽疾每次都会持续很长时间才痊愈,这次真的只是偶然小疾,过几天就好了,于是叫她近前看自己现在的脸色就能证明。此后常感叹她真是孝顺的儿媳妇。

汉武帝孝武李夫人说的好:「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这句话从何而来?

元鼎六年,因擅长音乐得到武帝接见的李延年,深得宠幸。一日他为武帝献歌,歌词这样写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闻得此曲的武帝当下感慨叹息:「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呢?」。武帝姊姊平阳公主说,曲中佳人就是他的妹妹。闻得消息的武帝下令召见,见她果然是姿色美艳的绝色美人,深得宠幸。不久怀孕,生下儿子刘髆。兄长李延年当然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如同韩嫣一般。

汉武帝当初还是胶东王时候,韩嫣进宫当他的伴读,两人互相亲爱。不久刘彻封为太子,与他的感情越来越好。他善长骑射、讨好逢迎。武帝即位后,想要讨伐匈奴,他就学习胡兵,令刘彻十分高兴,就封他为上大夫,期间赏赐足可与汉文帝时期的邓通相比,他常常与刘彻同睡同起。

当武帝亲往探问重病的李夫人时,以形貌毁坏为由,用卧被蒙头婉拒见面。面对再三劝说,李夫人索性不再作声,最后只好不悦拂袖而去。等到武帝走后,姊妹都责怪不让皇帝见一面,她这样回答:「之所以不想见皇帝,其实是为了兄弟们的将来。我以容貌之好深受爱幸。从来以色貌侍人的人,色貌衰老而他人的爱幸就会废弛,爱幸废弛就会恩宠皆绝。皇上之所以如此顾念着我,是由于我平生的容貌美好。今若见我形貌毁坏貌不如前,必定畏恶弃绝于我,怎么肯再追思我以及照顾兄弟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