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八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跟着曹操北上的董昭,奉命写信《与袁春卿书》:

「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徼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曹公愍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且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茍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忠孝并替,难以言智。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祚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

董昭的意思是:「听说孝敬父母的人不离开双亲去谋取利益,仁慈的人不忘记君上去徇私情,有志之士不趁动乱之机侥幸取利,明智的人不行诡异之道而给自己招致危难。您的父亲过去因逃避国内动乱,向南游到百越,并非有意疏远骨肉之亲,在吴会乐而不返,明智的人深深懂得这一点,也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曹公哀怜他坚守自己的志向,清廉恭敬,离群索居,没有伴侣,所以特意派遣使者前往江东,有时是迎接,有时是陪送,现在马上就要到了。即使您现在处在最平安的地方,依从的是有德重义的主人,又占据有泰山一样坚固的地盘,过的是仙人一样的日子,从道义上说,都还应该背弃那边,面向这里,舍弃百姓,奔向父亲。并且过去邾仪父与鲁隐公盟誓,鲁国人赞美这事,却没有记载他的爵位,可见王室所没有任命的,爵位之尊就不能实现,是《春秋》的义旨。何况您今天所依托的是一个危难动乱的地方,所接受的是一些假造不实的命令呢?假若你与那些作恶的人为伍,而对父亲却不加体恤,那就不可以谈论什么尽孝了。忘记了祖宗所居住的本朝,安于不是正统的奸邪的职位,实在难说是尽忠,忠与孝都被废弃,更难以说得上是明智。再说过去曾被曹公所尊敬地征召,现在却亲近族人而疏远生父,以所寄托之处为内而以王室为外,留恋不正当的利禄而背叛知己,不去追求福祚而却走近危亡,放弃明正大义而接受奇耻大辱,不是很可惜吗?如果能够幡然悔悟,改变立场,奉戴天子,侍养老父,委身于曹公,那就能忠孝不失,荣耀的名声显扬天下了。您应留心计议,尽早决定妥善的谋划。」

对于围城逐渐失去耐心的曹操,决定改变战略加强攻势,下令将之前围城工事尽皆毁去,在原处挖了四十里长的浅壕沟围住城池。刚开始的时候,壕沟浅得可轻易渡过,不到腰间的深度,城墙上的审配看后大笑,认为不成威胁,没有放在心上。当天夜里,曹军集合军力将壕沟挖到广、深都达二丈,引入附近的漳河水,在邺城南边形成陂泽,从东、北两边流入洹河。第二天审配接到报告,赶紧上城墙一看,才知自己中了欺敌计策,不过再多后悔都没用了,邺城就像是在水中的孤岛一般。不久因为粮道断绝,城中开始出现缺粮情况,城中不论平民兵卒饿死者逾半,形势极为危急,审配竭力指挥将士防守,远在平原的袁尚回军是他们唯一希望。

两方进入耐心僵持的时候,幽州以北传来某人死亡的消息:不久前以朝廷名义封武威将军,爵永宁乡侯的辽东实力者公孙度病死。

除了控制辽东郡,更向朝鲜的海东用兵、威服外夷,夫余国王尉仇台更是主动成为辽东的附属;其实扶余国本就是汉朝的属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这次的举动无非是向这位辽东新强人示好,至于归属哪一郡,对于夫余国根本无关紧要,只要能够保证安定,不要横暴侵略就好。公孙度也因为夫余位在强盛的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将自己的宗族之女嫁给了尉仇台为妻,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

初平元年,有几件事情让他的野心开始萌芽。得知中原一带正处于动乱的公孙度,对他亲信部下柳毅、阳仪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图谋王位的时候了。」此时襄平县有一件事情助长想法,延里地方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就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的形状与汉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里,又与你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为辅佐。」他听到后更加高兴,眼中似乎看到称王的美好愿景。

难道都没有人不满?怎么可能没有,原河内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屡次被强行征辟,他既不喜欢公孙度所作所为,又怕加害自己,带领全家出逃迁居到了一处僻静海岛。得知他逃走的公孙度异常恼怒,为了报复给自己的羞辱,下令掘开他父亲的坟墓,更劈开棺材焚烧尸体,再派兵诛灭李氏宗族,古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公孙度当然不是天子,也没有那个威力,不过在辽东所造成的恐惧程度,也相去不远。

公孙度把辽东郡分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别都设太守,派军渡海攻打青州东莱各县,自设营州刺史,这样作法等于是在河北袁家地盘上抢食,幸好这时是袁谭担任青州刺史,过于鞭长莫及,也就放任不管,没有发生冲突;继而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任官的两位祖先建立庙宇祭祀,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一切的一切,都显示打算在辽东当皇帝,只是没有像袁术那般明目张胆。

为了攻打袁尚、稳定北方,更怕公孙度与袁尚合作,曹操年初派使者前辽东封他担任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没想到他轻蔑的表示:「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顺手就将印绶丢到于武器库中生灰尘了。

这样强横的公孙度死去,对于曹军阵营当然期待接任是亲朝廷的人,是谁接任辽东太守职位?长子公孙康,要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承袭父位后的作风,四个字可以形容『恃远不服』。接任后就顺手把父亲丢到武器库的永宁乡侯印绶给了弟弟公孙恭。

七月,原本打算趁曹操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快速打败哥哥袁谭的袁尚,再以得胜之军回救邺城。这个美梦在屡攻平原不下后破灭,如今再不回救,沦为无家可归可是自己。怕战情再度恶化,赶紧派遣主簿李孚先行前往告知守军援兵将到的消息,企图以此振奋守军士气。李孚为了怕被围城曹军察觉,只带随身三骑、砍断问事杖,趁着夜色悄然行动。到达邺城北面围城曹营外之后,冒称曹军都督,假装在路上挑剔守营将士缺失,予以责罚。以不动声色的方式,由北营绕经东营,接着进入曹操本人所在的南营,最后转向西营,趁不注意时逮捕哨兵并将他捆绑,以免惊动曹军,继而快步冲向城墙方向,叫唤城墙上虚弱的守城兵卒,因为不能开门,改用绳子垂降,绑在腰上后,将他吊上城墙。兴奋的守军知道袁尚将率军回来,在城内击鼓庆祝他的到来,曹操得知他潜入邺城的方法后,竟然哈哈大笑,称赞他有勇气又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得知邺城的情况后,得回报给即将前来援救的袁尚,这时面临艰难的情况,同一个方法对于曹军无用,知道自己不能再如法炮制,又想出一个新方式。让审配趁夜把老弱放出城外以节省粮食。深夜时被选中的数千人从三个城门陆续被遣出,举白旗示意投降。李孚和三个从人混入人群中,由邺城北门随着老弱退出邺城,从西北逃过围城军营,顺利抵达救援的部队。看到李孚归来的袁尚高兴无比,另一边的曹操得知李孚施展不同上次的脱走巧思后,不禁鼓掌再笑,认为真是个人才,在袁尚手下太屈才了。

李孚连续两次顺利穿过警戒,顺利进出邺城,对于曹军有没有收获呢?自然是有的,李孚渗透包围圈引起的躁动,让曹军知道袁尚必定在率军救邺城的路上。一些将领认为袁尚在后方有袁谭情况下回救,将处于「死地」,依《孙子兵法》所描述,袁尚将会与邺城奋力死战以自救。

曹操说:「如果援军从东面大路来,我们先避免交战,必其锋锐;要是从西北穿越山岭而来,找来并州高干在后撑腰的话,事情就好应付了。」一如曹操预料的,袁尚选择走北路。当哨兵告知袁尚军到了先前击败沮鹄、取得的邯郸,曹操很明白的告知诸将:「我已经得到冀州了,你们知道吗?你们不久就可以印证我所说的是否属实。」

袁尚从邺城西面山岭转向东进到阳平亭,距邺城仅仅十七里之遥。在城北的滏水岸边,下令部队扎营,在远处举火作为暗号,示意守军配合夹攻曹军,城内守军看到后,也举火表示了解。袁尚下令由滏水岸边,向南突击,审配在城墙上确认时机后,在袁尚接近城门的时候,开北门出城突击,会合袁尚的攻势。虽然并不知道两边的计划,曹军仍轻松的将两军夹击的计划打破予以击败,迫使审配不得不选择退回城内,继续死守。

另一方面遭到击败的袁尚,往漳水旁的曲漳方向逃走。趁还没有形成合围态势之前,赶紧派出前豫州刺史阴夔和与曾为袁绍撰文、令曹操恼怒《为袁绍檄豫州文》的陈琳,出使曹营商议投降。到这个局面,曹操也不想接受投降,万一又像他大哥假装投降那就麻烦了,直接当着两人的面直接拒绝。

让两人离去后,曹操下令继续向曲漳施压进军。一天深夜,袁尚下令舍弃曲漳西奔祁山滥口,这动作当然没有骗过正紧盯他行动的探子,得知后下令全军追击,对于已经掌握附近地形的曹军来说,夜色中追击他的踪迹并不困难,就将他们完全击败溃散。当初在袁尚命令下将袁谭赶出邺城的部将马延、张顗,没有追随已经难以挽回大势的袁尚,反而回头投降曹营,无奈的他只能率领残部,向北遁逃到中山郡寻求庇护。

在袁尚逃走的路上,曹军拾得他的印信、符节、斧钺等,把这些东西展示给邺城守军看,大大打击守军的士气。审配这时仍坚持守城,理由就是相信袁尚的二哥幽州刺史袁熙,会从幽州率兵前来救援,袁尚一时的溃败不会造成袁家溃败、邺城失陷的情况,审配更激励将士:「坚守死战!曹操已经疲惫不堪了,袁熙大人率领的幽州援军就要来到,我们还怕没有人来作主吗!」

一日曹操骑马出来视察围城工事时,发生极为凶险的情况。在城墙上巡视的审配,发现并没有穿戴防护的曹操身影,赶紧召来城内的神箭手,瞄准他的头部射击,幸亏突然风起,险险只差数寸,否则就要命归黄泉,左右见状赶紧保护回营。

八月夜里,审配侄邺城东门校尉审荣叛变,暗中联系曹军,趁夜开自己负责的东门,放敌军入内。为什么守城审配的侄儿、也是邺城重要防守城将的审荣会叛变,如果是早有异心,应该随着苏由叛变一起出走才对,怎么会拖到今日?

其实原因是要怪审配,他认为袁家会有今日,完全就是现在投效曹军的辛毗所致,下令将留在邺城的辛评一家与辛毗家属处决,暂且关入大牢,等待曹军退去再行处刑,可就让平日与辛毗友好的侄子审荣不满,认为叔叔也太不给他面子。将辛氏一族下狱后,眼看战况不利,下令提前处刑以此团结众人,自己也参与防守城门,企图以此鼓舞军心。审荣的这个举动,让叔叔的所有苦心化为飞烟。

曹军从东门攻入邺城之际,辛毗听闻家眷被关在邺城监狱中,赶去之时都早已被审配下令杀死。审配和残余守军被倒冲入城内,开始短时间的巷战。巷战结束后审配遭到生擒被绑到曹操大帐,第一个赶到的就是辛毗,面对杀死哥哥辛评与自己家人的仇人,迎面用马鞭猛抽他的头部,大骂说:「奴才,你今天死定了!」审配瞪着说:「狗东西,正是由于你们这些人,冀州才遭到曹军**,我恨不能亲手杀死你。而且你今天能决定我的生死吗!」

过了一会儿,曹操接见审配说:「那天我巡视围城部队,你怎么有那么多弓弩!」审配回:「我只恨弓弩少,不能当场射杀你!」曹操笑着说:「你效忠于袁氏,也不得不那样做,我可以理解。」心中有宽恕审配的想法。

冀州人张子谦先投降了曹操,往日与审配关系不甚良好,邺城中多次爆发言语冲突,这时笑着对审配说:「审配,你到底比我怎么样?」审配厉声叱责说:「你是投降的俘虏,而我是忠臣,虽然一死,难道羡慕你活吗!」

性格刚烈的审配,始终不说一句屈服求饶的话,辛毗在旁号哭不止,张子谦也在旁帮腔,不得已曹操只好命令将他斩首,行刑时,审配大声命令刽子手让自己面向北方:「我的君主在北方。」拖了半年多的邺城之战自此终于落幕。至于审配日夜盼望的幽州援军,因为袁熙恐惧曹军兵锋,别说率兵来救,连一兵一卒都没有走出幽州。

围攻邺城前,曾经劝降袁春卿的董昭,虽然没有成功,仍然被任为谏议大夫。更将最信任的夏侯惇从许都调来,任为伏波将军,受权能简单从事,不用拘于制度。伏波将军是帮助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名将马援的官职,将此封给夏侯惇,不难想象对他的信任与期望。他来到河北最重要是结识、友好一人。

此人是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河北隐士。年少时喜好读书,善于击剑。初平元年,关东义兵兴起,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日后遭到部下公孙瓒杀死的幽州牧刘虞叹息说:「贼臣叛乱,朝廷流亡失所,四海倾覆,谁也没有坚定的信念。我身为皇家宗室的遗老,自然不能与众人相同。现在我想请一使臣前去朝廷尽我作为忠臣的礼节,怎样才能得到不负使命的人士呢?」众人议论,都说:「田畴虽然年轻,很多人称他是个奇人。」这时田畴才二十二岁,已经名满幽州了。

来年的初平二年,刘虞按照部下的建议,礼貌周全地请来田畴相见,对他十分满意,让他担任从事,为他置办车马。将要出发前往长安时,田畴说:「现在道路阻塞断绝,贼寇纵横,我如果自称官员奉命出使,将会被众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我愿以个人身份前往,期望能够顺利到达。」刘虞认可他的意见。田畴回到家里,挑选家人和慕名而来愿作随从的勇壮少年共二十多人,骑马一同前往。

刘虞亲自出来祭祀路神,为他送行。上路以后前往居庸关,出了边塞沿着阴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顺着小路走去,终于抵达长安完成使命。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流亡在外刚刚归还,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荣宠,坚持辞让不受,让朝廷尊重他的心意。即使三公府同时征召,都没有动心接受留在朝廷的打算。

出使长安两年后的初平四年,刘虞与公孙瓒相互攻伐,正在回幽州路上的田畴,得到消息后快马加鞭返回,还没到达之前,刘虞已被公孙瓒杀害。回来后他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在墓前揭示上表朝廷的回复章表后,哭泣离去。

知道这件事情的公孙瓒大怒,悬赏通缉下将田畴抓来,对他说:「你为什么独自到刘虞的墓前去哭,却不来给我送报告章表?」田畴回答:「汉朝王室衰败,人人怀有异心,只有刘公没有失掉忠信的节操。报告表章中所说的,对将军没有什么好话,恐怕不是您所乐意知道的,所以没有送上。况且将军正在兴办大事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既已杀死了没有罪的主君,又与坚守忠义的臣子为仇,果真做了这件事,那么燕、赵地区的士人将都只会投东海而死,哪还有人忍心跟从将军您呢?」面对这么理直气壮的回答,也不敢贸然加害田畴,只好下令松绑。

即使敬重,但是也不敢随意放田畴离开的公孙瓒,就把他拘留在军营中,禁止朋友与他往来。有人就劝说:「田畴是个义士,您不能礼貌待他,反而把他关了起来,恐怕会失去众人对您的信心。」觉得这个情况更加危险的公孙瓒,将他释放返家。回到家乡后率领所有宗族和从别处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盟誓:「刘虞大人您的仇不报,我就不再立于人世!」随即进入徐无山中,营造了一块地处深远险峻又很平坦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百姓都来归附,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

等到众事安定下来之后,他对父辈老者们说:「诸位不认为我田畴不贤,从远处来投靠,人多就形成城镇,但还没有统一,恐怕不是长久安定的作法,希望推举择定贤能或年纪大的人做首领。」大家都说好,一起推举他。

他说:「现在我们来到这里,不是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已,更要图谋大事、报仇雪耻。我私下担心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大志,那些轻佻浮薄的人自己先互相侵扰欺侮,茍且快乐一时,却没有深谋远虑。我有一条不成熟的计划,希望和诸位一同施行,可以吗?」众人异口同声:「可以。」就为大家制定有关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规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条。也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讲授知识的规划,向众人颁布,直到众人都熟习至路不拾遗的程度。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他们,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

攻灭公孙瓒的袁绍,知道他的声名,也清楚与公孙瓒之间的恩怨,认为应该可以征召他为自己效力,几次派遣使者前来招请,更授予将军印,安抚田畴统治下的百姓,都遭到明白拒绝。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来征召,从始至终拒绝的田畴未曾前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