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1页)
第十八章
虽然是在远离成都城外的草堂,还是常常能够听到战事的消息,这天杜甫听到战火凭仍,就念起自己的《兵车行》一段:「。。。。。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当然杜甫没有去过邺城,对于这座北方名城、曹操大本营的印象都是来自于传颂的诗歌,像是岑参的《登古邺城》: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想象他登临邺城,只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的情景写下: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废春色来又是为谁?」
或是孟云卿的《邺城怀古》:
「朝发淇水南,将寻北燕路。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
伊昔天地屯,曹公独中据。群臣将北面,白日忽西暮。
三台竟寂寞,万事良难固。雄图安在哉,衰草沾霜露。
崔嵬长河北,尚见应刘墓。古树藏龙蛇,荒茅伏狐兔。
永怀故池馆,数子连章句。逸兴驱山河,雄词变云雾。
我行睹遗迹,精爽如可遇。斗酒将酹君,悲风白杨树。」
如果当时与李白等人漫游有去过就好,如今老病缠身,想要看到恐怕是万难。
元月,即使心知袁谭心中不是诚心归附,邺城终究是必须得要处理的曹操,考虑到围城所需的后勤粮草运输,假使从黎阳用陆路运输,不仅旷时费日,更有遭到袁尚或是冀州境内盗匪袭击可能,决定先派人去勘查水路地形。回报后与众将讨论,都认为白沟是最可行的,一方面发源处靠近南流入黄河的淇水,仅有十八里距离,东北顺流而下可接清河;白沟也邻近雍城,离邺城距离不足二百里,可说是非常方便的运粮基地。问题在于白沟现在的河道不仅窄又浅,水量也不足,不利于漕运。
经过思考之后,曹操下了三个命令:第一、在淇水入黄河口的北面选择一个位置适当并有利于作堰的地形,下大枋木,筑成一条高大的拦河坝截住淇水,阻止它南流入河。第二、在堰北开凿一条人工水道,导引淇水改流入白沟,让淇水和原来不相通的白沟连成一线。第三、黄河虽南徙,宿胥因年代水流改道,仍有旧水道可以相通,曹操在宿胥口的北面原来水道尚与淇水汇流处筑了一个石堰,让淇水流到这里,不致向南流入黄河。
这个石堰功用是堵塞宿胥原来水道,使淇水过此汇流处,不会由原来的水道南流入河,规模不大,关键的工程是在淇水口。淇河虽然是一条不大的河,上源出自共山,沿途携带群流,水湍流急,每当山水暴发,洪流汹涌,容易泛滥成灾。为了要阻遏这条不易驯服的河流,第一就要有坚固又高大的拦河坝。建筑这座坝,曹操所用的木头都是巨木,后来就叫做枋头坝。所用的材料不只是大枋木,更是『铁柱、木石参用』。只有靠这样的防洪堰、够深的沟渠,才可以迫使这条暴河束手就范,变成白沟的上源。
白沟由于有淇水加入,水量大增,建设后的河道沿着黄河故道向北延伸,可以和洹水相接,军粮就可以直达到邺城以东一带,白沟就成为曹军对于河北用兵时重要粮运通道。为了把一条不易驯服的河流和原不相通的白沟合并为一条河,不仅动用麾下军队,更征调为数不少的当地农民,唯有深知当地条件的民众,才知道如何施工比较省力。建设攻打河北这条白沟,曹操不仅有气魄、大作为,更和他个性中『不信天命』是有绝对密切关系。
二月邺城,耿耿于怀去年遭到曹操出兵阻挠,无法顺利攻下大哥袁谭死守的平原,让自己不能取得袁家所有权力的袁尚,一直想要再次出兵。一般来说如果有外敌,应该是先思考抵抗外敌,但是袁家兄弟优先考虑都是取得全部的权力基础,彷佛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外敌都不足为惧。
想来想去,袁尚实在对于把袁谭从平原拔除的念头过于强烈,身边的审配也不是那种会劝谏的类型。几天后下令,让治中别驾审配、苏由两人留守,自己亲率大军前往平原,完全无视在自己南边进行水道工程的曹军。得知袁尚出兵平原的消息,让曹操大喜过望,决定要让他尝尝忽视自己的后果。
袁尚出兵两天后,曹操立刻从黎阳北上,邺城马上就知道这消息,受袁尚托付守城的苏由,心态却发生微妙的变化。曹军渡过洹水到达北岸时,距离邺城只有不足五十里的路程,只隔着漳河相望,情势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危急,就在此时曹军军营来了一个从邺城派来的信使。竟然是守将苏由想要献城投降,如果能够不需流血就能夺下邺城,当然是万分欢迎。曹操对此却不这么乐观,因为城内还有个性刚直的审配坐镇,虽然智谋比不上田丰、沮授,苏由想要成事,要过他这关恐怕相当困难。
曹操的预感果然没错,苏由计划叛变的一举一动,早就在审配派人监视下,连书信的大致内容,被掌握的清清楚楚。审配派人在计划叛变前一日,派兵围住苏由的大帐,逼的他赶紧带了亲信逃出邺城,奔向漳河南岸的曹军军营。
四月,了解苏由事泄逃亡会让邺城的守备势必更加严密,此时不宜强攻的曹操,下令挖深沟筑高垒来进行包围战。完成围城工事后,留下负责包围部队后,先从夺取附近郡县下手,希望周边陷落的消息能够打击守城决心。要让围城减少时间,第一个当然是切断粮食补给线,曹操相准的是控制并州上党郡粮道的毛城城寨,负责守备是武安长尹楷。了解城寨位于太行山下的地形后,负责攻打毛城的徐晃,设伏兵大败袁军,由于毛城守备部队不多,城寨没多久就遭到攻陷,四处起火燃烧,三屯皆遭攻破,过程中尹楷逃走不知所踪。
下一个目标是离邺城北面不足一百二十里路程的邯郸。春秋战国时期,此地曾是赵国的都城达百余年,更是当时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遭到破坏,从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汉朝时,与关中的长安、中原的雒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为「天下五都」;黄巾之乱后,邯郸南部的邺城的重要性逐渐崛起,只剩北面屏障的作用。
守备邯郸的是官渡之战后被擒、想要逃回北方被斩首的沮授侄子沮鹄,曹军越过邺城防线后,因为城防比起毛城更加坚实,花了不少的时间,城陷之后沮鹄也不知所踪。连下两处重地后,引起袁军恐慌。位于邺城北面,距离邯郸不足八十里的易阳,县令韩范派人来传达愿意投降,事实上就是希望让曹军不要来攻击、藉以自保而已。得知韩范意图之后,曹操派遣官渡之战中在鸡洛山打败韩猛、烧毁袁军粮秣立下大功的偏将军徐晃前去攻打。兵临城下后给韩范写了劝降信,用箭射入城中,陈晓利害劝说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决定举全城投降。
得知韩范投降,涉县长梁岐随后举县投降。徐晃这时进言:「如今袁谭、袁尚还没有被击败,还没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接下来的消息,如果今日灭了易阳,明日那些城池都会死命防守,河北就没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都会望风归顺。」曹操采纳意见,赐爵两人为关内侯。
两城投降并封侯的消息,促使袁尚手下更多的地方官叛变,连长年盘据常山等地,与公孙瓒连手对抗袁绍的黑山军首领张燕,也派使者来拜见,请求派军协助进攻袁氏兄弟,曹操委任他为平北将军。
邺城南、西、北三面对外联系都遭到曹军切断,南面是漳水,等于是彻底遭到封锁,袁尚可能还不知道邺城已经陷入危机,仍然持续在平原围攻。在袁尚刚刚抵达城外的时候,城内的袁谭收到来自邺城的信,写信的并非是城外的弟弟,而是留守的审配,在城墙上看完这封信的袁谭泪如雨下,左右都不知信中写了什么。不知情的袁尚当然积极围城,袁谭也没有因此打消对抗的意志,两人继去年后再度于平原对峙。
距离遭到包围的邺城五百多里外河内温县司马家。假称风痹的司马懿躺在床榻已经快三年,司空府的人监视也渐渐放松。一日天空放晴,爱书的他命仆人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曝晒,以免遭虫蛀。过午后突然天色大变,瞬间雷雨交加,下意识的起床去抢救爱书,没想到这一刻被正房的侍女看到,心想:「老爷不是患病无法起床,怎么会?」在侍女自以为没人看到,静静的走到屋后的时候,十六岁的少女张春华瞧见这幕,当夜就发生血案。
隔日早晨,目睹司马懿下床救书的仕女,已经没有气息。张春华命人通知她的家人前来,给了一笔钱,交代好生安葬,心中决定日后家务都由自己操持,不假他人之手,以免再有意外。夜间司马懿在**听着妻子叙述经过,后悔自己冲动下床救书,导致侍女无端送命,更感谢她帮自己解除危机,否则门外就会很快得知自己装病的消息,送回许都,届时司马一门将惹上欺上罪名,最遭的情况就是灭门。
五月,守城的审配下令在城内挖沟渠,以防曹军挖掘地道进城破坏。围城守军最常发生就是因为遭到长时间围困,身心都极度疲惫,容易一点摩擦就造成口角、甚至是拳脚相向的斗殴,深知这种情况的审配,积极处理下属纠纷,企图将这种事件降到最低,以免进一步伤害已经很低落的士气。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止背叛的想法产生,部将冯礼暗中派人与曹军联系,企图打开邺城的一座不常用的暗门,让曹军入城。可惜实行时遭到审配发觉,命人从城门上方扔下大石封死门口,再命人从内关门,趁机入城的曹军约三百人尽数遭到歼灭。
曹操进兵围困邺城。袁绍的同族魏郡太守袁春卿正在城中,父亲袁元长住在扬州,曹操派人把他接了过来,希望能够动摇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