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3页)
把泰山郡太守应劭,认为跟焦和、孔融视为同一等级,是黄巾余党为祸青州以来最大失策,早在中平二年,因为鲜卑入侵北方问题,和大将军韩卓在朝堂激辩,尔后百官在朝堂商讨,同意应劭的意见,显见并不是咬文嚼字的书生而已。
从中平六年迁任泰山太守以来,黄巾余党持续在青州流窜,应劭善尽保境安民的职责,同时不忘武备,使得泰山郡始终处于安全。泰山郡治所在奉高县,此时军尉传来紧急通报,青州黄巾余党,往泰山郡方向而来。
对此不敢怠慢的应劭,赶紧叫来郡丞诸葛珪商议。一进府衙见到他脸色沉重,直觉有大事,赶紧趋近问何事,得知是黄巾余党接近:「大人赶紧点起兵马,由军尉领军在郡界迎头痛击黄巾,黄巾虽人多势众,多为乌合之众,只要一战击溃势头,其心必散,剩下就容易击败。」应劭赶紧命军尉领军出击,剩下官衙诸人等就交由他督促军粮、督修城防。一边筹备粮草,一面上城墙检查城防状况的诸葛珪,不时望向郡界,希望军尉能够一战成功,同时庆幸自己早先将妻儿送回老家,避免卷入此次兵祸。
隔日一大早,从郡界方向有匹快马向奉高县城奔驰而来,城墙上守卫认清是派往郡界的部队快马,一边交代开启城门,脚步不停的跑向郡府衙门通报。这几天应劭两人可说是如坐针毡,万一战事不利,匆忙之间也没办法征调太多平民守城,这时衙门外通报,前线部队的快马回来了,应劭赶紧起身到衙门外等候快马来报。
半个月后,终于将在郡界流窜的黄巾残党驱逐,军尉率军回到奉高县城,清点战利品,斩首数千,俘虏老幼万余人,缴获辎重二千余两,对于应劭来说,这是保境安民的最好证明。
自从被袁绍利用得到冀州,从属于袁绍的曹操得到东郡,公孙瓒与袁绍在青州展开另一场争夺。刘备来投后,任命担任别部司马,与部将田楷一同前往镇抚青州,企图在与袁绍的争夺抢得先机,没多久得到喜讯,两人率军攻进平原郡,将袁绍任命的官员驱逐出境,得到消息后大喜,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
更越过上司刘虞上表朝廷,保奏刘备为青州平原令、平原相。担任平原相后,以亲将关张二人为别部司马,几经官场波折,终于能够安定,外御贼寇,在内则屯粮分发给百姓,士大夫以下的人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做的再好都会有人不满,郡民刘平就是其中之一,不只是心中不满,更唆使刺客前去暗杀,不明所以的刘备甚为礼遇,感到与刘平所言不同、深为诚意感动的刺客,不忍下手就把原委告知后离去,由此可见他治理平原郡深得人心、相当成功。
扶持刘备当上平原令,公孙瓒最大用意当然是多一个人手来对抗袁绍,自己没有袁绍的家世可以号召人马,只能靠自己的亲族,在公孙越阵亡后,只剩下一个从弟公孙范,不免有人手不足的感叹,立刘备在青州,至少让袁绍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幽州。
大意出击被黄巾余党打个鱼溃鸟散的北海相孔融,退守朱虚县后,以为黄巾军不会深追,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推行文教。孔融的幻想很快就遭到打醒,这次换成管亥率领黄巾余党来围困,朱虚比起北海兵力更加不足,别说出城攻击,连守城都很吃力,所谓坐困愁城大概就是这样吧。
正当孔融无计可施时,突然城外有一骑马者,突破黄巾包围,一路冲杀到城门前,大喊:「快开城门!」城将赶紧将大门开一小缝,一边吩咐射箭逼退黄巾军,让骑马者进城后,赶紧关上城门。
这个陌生的骑马者,下马后要求见北海相,见到孔融后表示:「鄙人是太史慈,奉母命来前来襄助。」原来太史慈是郡奏曹史,因为事端遭到州府仇视,不得已举家逃至辽东,母亲听闻北海被围,念起之前在北海时,孔融多次馈赠之恩,命儿子来帮助孔融。
之前太史慈单骑突破黄巾包围进城,已经引起黄巾警惕,要想炮制出城,几乎不可能,他就想了个计策。第二天与一些人,带着箭靶与箭,到城外练习骑射,完毕后就回城;第二天同样出城练习后回城,第三天设好箭靶后,上马后开始往西北方冲刺,黄巾余党来不及反应,被破围而出。其实这就是他的计策,故意让黄巾放松戒心再一举突破。
太史慈一行人突破黄巾包围后,一刻未停兼程往平原而去,数日之后抵达平原求见:「我太史慈,东莱无名之人。北海相孔融和我并非骨肉相连的亲族,也非志同道合朋友,仅是认为我有前途而看重我,所以我有为他分担灾祸、共赴患难之义理。现在管亥起兵扰境,北海城受到包围,城内居民因为被围城而彷徨无助,情势危在旦夕。孔融大人听说刘备大人有仁义之名,能救助危难急迫之人的仁心。盼望着能得到您的帮助,命令我突破管亥兵众的包围,冒着万死无生的可能,来向您求助,希望能借重您的力量使北海城能够脱危。」刘备闻言大喜:「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我刘备这人啊!」派遣三千兵马随太史慈回朱虚,解救黄巾北海之围,黄巾余党知道有援军往朱虚来了,开始四散奔逃,北海之围解除。孔融对太史慈说:「你是我的朋友啊!」随后太史慈拜别,表示要回辽东禀报母亲,孔融也请他代自己问安。
夺下冀州后,有感自己立足未稳的袁绍,深恐公孙瓒来攻,直接示好一定会吃闭门羹,把目标转向他唯一的亲戚从弟公孙范,将自己曾任的渤海太守印绶相赠,意图拉拢的企图相当明显;没想到公孙范接受后,转手就把这印绶给公孙瓒。
公孙瓒虽是武夫,毕竟在官场打滚多年,怎么会不知道袁绍在想什么,只是在他眼中的拉拢示好,在自己看来就是:好啊!你袁绍竟然挖墙角到我的人马来了,加上先前的宿怨,这场冀州争夺就势必会旷日费时。除让公孙范前往渤海上任,密令加紧练兵囤粮,准备与袁绍决战。
应劭、诸葛珪正在奉高边境迎击青州黄巾贼的时候,另一股青州黄巾,约莫三十万人上下,准备经由渤海进入青州,公孙范接到情报,不敢大意,马上派人前往幽州通知,公孙瓒赶紧从幽州发兵,会同公孙越的渤海兵,合计二万余兵马,在东光迎击青州黄巾,如果只从人数上来看,青州黄巾三十万远胜于公孙瓒的幽州渤海联军,不过青州黄巾组成大部分是老弱妇孺,真的有战斗经验且富有战斗能力不多,相对公孙瓒的嫡系幽州军,大多是陪着东征西战的白马义从,战斗力当然不是一般军队可比,即使如此,要应付这么庞大的人数,也不会是太容易的事情。
公孙瓒会选择东光作为决战战场,因为位在华北平原的东部,地势平坦,相对青州黄巾大多是步兵,自己的白马义从大多是骑兵,需要开阔地势,这里的地形有利于骑兵冲锋,这是再好不过的地形,等于是强化自己优点,放大敌方的缺点,作为长年征战的将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地形优势;加上这里东临渤海,青州黄巾就是东边流窜过来,溃败自然不会往回逃窜,西北两面是自己势力范围,能够逃离的方向只剩紧邻黄河的南面,公孙瓒考虑之后,先派一支部队渡过黄河南面埋伏,作为截击青州黄巾的打算。
第二天,天色微亮,东光城外,公孙瓒的幽州渤海联军就发起冲锋攻击,青州黄巾也做好相对的准备,白马义从的冲锋虽然凌厉,也不可能一时半刻就能决胜,经过一番激战,青州黄巾终于露出败象,丢弃辎重粮草往南边黄河方向逃离。公孙瓒下令追击时,吩咐不可追击过深,以免追击过猛遭到反击,况且黄河对岸已经有自己的埋伏部队在等待。
遭到公孙瓒致命打击的青州黄巾,不分老弱都急忙往唯一有可能逃离的南方前进,黄巾内部有人提出黄河天险难以逃离骑兵的追击,在西北两面都是公孙瓒的势力范围,纵使黄河是天险,仍还有一丝的生存希望。
逃离战场的青州黄巾,陆续抵达河岸,黄河虽说是天险,还是有相对水流平缓、可以步行通过的渡口,当下赶紧安排让大队人马渡河。正当渡河到中心的时候,南面突然响起金鸣,接着人马杂沓的声音响起,埋伏在此的公孙瓒部队出现,吓的刚渡河到一半的青州黄巾想要转身回去,却看到从容赶上的公孙瓒部队,展开连攻击都算不上的屠杀。
整理战场后,清点斩首三万余人,俘虏七万余,掳获车甲粮草不计其数,其余青州黄巾奔逃至青州、冀州各处,此次大捷让公孙瓒信心大涨,上表朝廷,就把他从降虏校尉升为奋武将军,封蓟侯,与上司幽州牧刘虞地位上接近平起平坐了。
公孙瓒此次大捷,更让袁绍感到芒刺在背,不仅已经有宿怨,现在趁势而起,如果不赶紧打压他的气势,恐怕连冀州也有危险。
就在袁绍还在思考的时候,公孙瓒已经抢先下手,趁朝廷封赏之际,请谋士罗列袁绍十大罪状,行文天下送往冀州各城,号召诸州郡共同讨伐,行文到常山郡时,决定推举本郡真定人赵云率领义军前往襄助。一时之间冀州的诸城太守,纷纷拱手投降,让公孙瓒志得意满。
赵云这样回答公孙瓒:「天下大乱,未知谁是明主,民有倒悬之危,鄙州议论,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绍而投将军。」听完公孙瓒感到满意,担任平原相的刘备也与他深交,更随着公孙瓒征讨。
向公孙瓒投降的州县不少,包括清河国出身、袁绍夺下冀州后投降的季雍,眼看公孙瓒声势有压过袁绍的倾向,选择叛离袁绍、投降公孙瓒之余,占领鄃县。袁绍终于忍不住,派出同样以前是韩馥部下,家乡也在鄃县的朱灵,希望他能够在家乡一举击溃季雍,挽回声势。
朱灵一到鄃县,发现公孙瓒已经派兵支持防守,令他讶异的是,鄃县守军把他的母亲、弟弟挟持作为人质,企图诱使投降,见到这情形流泪说:「出来做事,怎可以顾及家人?」下令力攻鄃县,攻城过程中,母亲、弟弟惨遭杀害,没有多久鄃县城破,季雍被生擒后送往袁绍处,至于下场如何,无人关心、也无人知晓。
讨袁绍十大罪状颁行天下时,反倒变成袁绍趋于劣势,冀州还能不能保住,或是才刚到手的要拱手相让给公孙瓒?想到这边不禁怒火中烧,却也找不到可以打击的方式。
两人的矛盾也在兖州发生,去年与两人同时结亲的兖州刺史刘岱,当初想拉强援自保,面对两家冲突陷入两难,公孙瓒要刘岱与袁绍断绝来往,对从事范方交代:「假如刘岱不把袁绍的家眷赶走的话,你就率军回来。等我灭了袁绍,就要攻打刘岱。」从范方口中得知的刘岱,陷入连日无法决断的情况,别驾王彧这时劝告:「程立是个有谋略的人,能断大事,不如请教他。」程立是何许人也,有谋略到王彧让刘岱去请教?
说起来,程立并非是汉末最重视的世家出身,只是兖州东郡东阿县当地出身的平民布衣。黄巾之乱时,他年四十三有余,当地县丞王度竟出人意表造反,不仅呼应黄巾军,更烧掉县城仓廪,一时东阿陷入混乱,连县令都弃官逃走,城中居民扶老携幼逃到渠丘山。当时他也在故乡难民之中,让家里仆人去探听王度的动向:「王度因为烧光仓廪,物资不足以守城,已经移军城外五六里处」。他略微沉思,起身找到东阿大户薛房等人:「如今王度得到县城也无法屯军,状况如何有目共睹。他只不过想趁机虏掠财物,没有充实军备作守城的打算。我们何不重夺县城稳守下去?东阿城高墙厚,粮食充足,如今若是回城找寻县令,共同坚守,王度必不能久待下去,那时向他攻击,就可轻易战胜。」
程立请薛房等人秘密派数人骑马到东山,打扮成黄巾军,高举黄巾军的旗帜,等到县民望见,再请薛房等人大呼:「贼兵已至!」县民以为黄巾军已经攻到,配合薛房等人下山攻城,叛乱的王度虽然拥有一小股军队,与县民数量不是同一个水平,进城之后找到县令,赶紧封锁城门等王度来攻,得知县民复返东阿的王度,本想要强攻,面对东阿城墙坚实,不是自己可以轻易攻下,当下后悔自己放弃县城,无奈想要撤军之时,程立带领东阿县民开城门展开攻击,逼使王度不敌败走,东阿于是得以保全。
被封为兖州刺史的刘岱,初来乍到就风闻程立的名声,前往征召却遭到拒绝。面临彷徨无计的时刻,他可说是黑暗中的明灯,赶紧再派人请来府中,听听他是否有什么高见。了解情况后表示:「如果放弃袁绍这个近援而结交公孙瓒为远方援助,等同求助于远在越国的人去拯救在面前遇溺的孩童般愚昧。公孙瓒最终必非袁绍之敌,如今虽稍胜袁绍,最终必为袁绍所擒。如果被一朝一夕的形势所动摇,不思虑长远的计划,将军您必败无疑。」听完分析的刘岱恍然大悟,听从他的建议,范方得知谢绝公孙瓒的要求后,按照命令领兵北归幽州。
自从击破青州黄巾,得到冀州诸城、屯军于盘河的公孙瓒,除了自任为三州刺史,更分封自己的亲信部将: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郡县各有任命,俨然自认为三州之主,新来乍到的刘备,还没有得到彻底信赖。
公孙瓒屯军于盘河就是打算引出袁绍主力,对此袁绍打算将计就计,毕竟这可是在自己地盘开打,占有地利之便,问题是选择在哪开打,帐下谋士进言:界桥离盘河近,城南开阔平坦,适合自己大部队的步兵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公孙瓒的骑兵冲锋。地形平坦对自己是优点,对于公孙瓒也是,等于是打平,剩下就是挑谁来当先锋了。
从渤海开始跟随自己的,没有一个有足够的战斗经验,能仰仗的论第一,当属和韩馥争夺冀州中有关键地位的曲义。他不是一般汉人,出身西凉金城曲氏,和董卓部将樊稠、西凉之乱的幕后主脑韩遂同乡,同样来自民风强悍,与胡人羌人接壤的地方。从小就喜欢射箭骑马,和羌人头领多有来往,非常了解羌人作战的风格。「曲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率领的部曲可说是战斗能力强悍,长期以来和羌人作战,对于羌骑兵的作战方式与短处,可说是了如指掌,对抗骑兵作战上有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他的战术素养、统兵能力,还有在河北诸州的名望,都不是袁绍原来的部属能够比肩的。
对匈奴作战可不比后汉自己人对战,后汉多是步兵,直接对打是死路一条,唯有熟知匈奴、羌人等骑兵作战方式的,才有办法战胜,袁绍帐下也只有曲义一人符合此条件。这天袁绍叫来他,吩咐务必要击败于夫罗,要将张扬救出,他只回答:「生擒于夫罗不容易,击败不难,张杨生死不论吗?」袁绍怒曰:「务必毫发无损救回!」或许是此时开始显露出不甘位于袁绍之下的意图,毕竟在袁绍诸将中,他的部曲是最富战斗经验与能力的。
曲义找来地图,弄清楚于夫罗北返的路线,决定抄快捷方式追击,地点定在邺城南,下令务必要先于匈奴军之前抵达,立即拔营前进。一日之后,抵达邺城,探子回报,半日之后于夫罗的匈奴部队即将抵达,他马上开始布置迎击阵势,下令务必救回张杨。
于夫罗或许因为匈奴民族性,或者说向来汉人对匈奴骑兵有畏惧,掳走张杨之后,只管一路向北行,对于侦查等毫不在意,之后一路都没有追兵,更加认定袁绍畏惧自己不敢追击,连曲义已经在前方等待却毫不知情。
匈奴部队一接近邺城南约二十里,遭受到曲义好整以暇在此等候的攻击,羌人毕竟是习惯突袭的民族,应对突袭也有一套,没有像汉朝部队一样马上溃不成军。当匈奴部队专心应对主力时,曲义布置的战术生效,冷不防后面又来一支伏击部队,马上就让匈奴阵势大乱,不得已于夫罗只好下令加速北撤,匈奴的马匹奔袭能力远高于汉人的马,匈奴又是马背民族,一旦撒开马蹄狂奔,那就只能远远目送了。
曲义于是率领部曲回报,袁绍虽然无奈没有救回张杨,至少自己有派出部队追击,颜面跟名声上没有多大损失,好面子的袁绍极为重视这点。于夫罗挟持张杨北上后,撤退到黎阳附近,遭遇度边将军耿祉伏击,不过与曲义完全不是同一个水平,被打个落花流水,使得于夫罗重振声势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