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公理的宣告(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毕业典礼结束后的校园,像一场盛大派对落幕后的场地,喧嚣褪去,留下满地彩带的碎屑和空气中尚未散尽的、混合着激动与感伤的气息。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拍照、拥抱、互道珍重,穿着统一毕业服的年轻身影遍布在草坪、林荫道和教学楼前,仿佛一群即将离巢、飞向四方的雏鸟。

江宥礼和阮溪白穿着略显宽大的毕业服,走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校园小径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点。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走着,目光流连于每一处熟悉的角落——他们初次正式讨论课题的图书馆窗口,曾因苏扶颖琴声而驻足的艺术楼旁,那次激烈争吵后不欢而散的林荫道,还有星空下确认心意的草坡方向……每一处,都承载着独属于他们的、由思想碰撞与情感滋长共同编织的记忆。

一种淡淡的离愁,如同清晨的薄雾,萦绕在江宥礼心头。并非因为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他们的大学去向已然明晰,而是对这段纯粹、专注、充满了智力激荡与情感萌动的青葱岁月,即将正式画上句号的怅惘。

阮溪白似乎察觉到了他情绪的细微变化。他不太擅长处理这种弥漫性的、非逻辑的情感,但他能感觉到江宥礼周遭的气压比平时略低。他沉默地走在江宥礼身侧,手指在宽大毕业服的袖子里无意识地蜷缩又松开,像是在进行某种复杂的内部运算。

走到图书馆后那片僻静的、可以俯瞰大半校园的小山坡时,阮溪白停下了脚步。这里曾是他们在备考压力巨大时,偶尔会来透气的地方,也是校园里较少人知的“秘密据点”。

“在这里等一下。”阮溪白对江宥礼说,他的声音听起来比平时紧绷一些,眼神里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类似于“执行重要程序前的自检”般的郑重。

江宥礼有些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看着他转身快步走向不远处他们存放个人物品的长椅。

几分钟后,阮溪白回来了。他的手里拿着一个东西,不是书,不是笔记本,而是一个看起来极其考究的、深蓝色布面硬壳的册子,尺寸比常见的笔记本要稍小一些,厚度适中,封面上没有任何文字或图案,只有布料本身细腻的纹理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阮溪白走到江宥礼面前,没有说话,只是双手将那个册子递了过去。他的动作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庄重,眼神专注地看着江宥礼,里面翻涌着紧张、期待,还有一丝孤注一掷般的决然。

江宥礼的心跳莫名地漏跳了一拍。他接过册子,入手是微凉的、坚实的触感。他低头看着这没有任何标识的深蓝色封面,又抬头看看阮溪白那副如临大敌却又强作镇定的模样,一个荒谬又令人心跳加速的猜想浮上心头。

“这是……?”他轻声问,指尖有些发颤。

“打开看看。”阮溪白的声音干涩,他避开了江宥礼探寻的目光,视线落在册子的封面上,仿佛那上面有什么极其吸引他的图案。

江宥礼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开启一个神秘的宝盒。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硬壳封面。

扉页上,是阮溪白那标志性的、工整清晰如同印刷体般的字迹,用的是他绘图专用的极细黑色墨水笔。标题赫然映入眼帘:

【关于合作者江宥礼的观察报告与系统适应性分析(绝密档案)】

江宥礼愣住了。这个标题……太过“阮溪白”,以至于他一时不知该作何反应。他带着一种混合着好奇、好笑和隐隐期待的心情,翻开了下一页。

然后,他仿佛踏入了一个由数据和逻辑构筑的、却无比真实地记录着他自己的时光长廊。

册子的开始部分,风格极其“硬核”。

·时间戳:[日期:高二下学期,学科融合大赛组队初期]

·观察对象:江宥礼(哲学思维个体,暂定合作者)

·观察记录:

·行为模式A:倾向于使用大量模糊性哲学概念(如“存在”、“本质”、“意义”)进行沟通,初始沟通效率低下,存在严重语义歧义。

·逻辑冲突点:无法接受“爱”或“情感”等概念缺乏可操作定义和实证基础。

·初步优化策略:尝试建立“元语言”框架,将哲学命题转化为可讨论的逻辑结构。效果:待评估。

·备注:合作者长时间沉默(>57秒)后提出的观点,具有较高突破概率(估算83%)。建议:在讨论中预留必要沉默时间。

江宥礼看着这些冰冷客观、如同实验室记录般的文字,仿佛看到了最初那个试图用纯粹理性来解构一切、包括他们之间关系的阮溪白。他忍不住抬头看了对方一眼,阮溪白正紧张地注视着他的反应,耳根泛着明显的红色。

他继续往下翻。

记录的时间在推移,内容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艺术楼外,听闻苏扶颖演奏后]

·数据更新:观察到合作者对非逻辑性美感刺激产生积极情绪反应。其提出的“理性骨架与感性血肉”比喻,有效提升了课题框架的兼容性与解释力。该比喻已被纳入核心模型。

·新变量引入:“审美共鸣”可能作为促进跨范式理解的催化剂。需进一步研究。

·[深夜食堂,非学术语境交流后]

·系统状态更新:在非工作语境下,与合作者进行非结构化信息交换(俗称“闲聊”),未导致效率下降,反而观测到系统整体愉悦度有微小提升。原因未知,暂记为“正向噪音”。

·观察:合作者将其不喜欢的青椒自然转移至我方餐盘的行为,符合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且未引发排斥反应。此交互模式可保留。

看到这里,江宥礼的嘴角已经忍不住弯了起来。他能想象到阮溪白当时是如何严谨地分析着“青椒转移”这一行为的“优化”本质。

再往后,记录的风格越发偏离最初的冰冷。

章节目录